“孩儿听话莫动啊……”
周先生像捏飞镖一样捏着针管,顿了一秒,把一指节长的针头扎进宝宝大臂。刚出生两个多月的儿子顿时从“咿呀”升级为大哭。
夫妻俩跪在地上,妻子刘女士按住侧躺在床角的孩子。“莫动莫动,”周先生抽出捏针管的右手,把红色的维生素B12注射液慢慢推进儿子体内。
突然降临的新冠疫情,逼这位37岁的半挂卡车司机学会了这项新技术。照着之前护士给孩子打针的视频,他先拿自己做过模拟实验,“看怎么打不痛,是推快还是推慢”。
眼下,周先生一家困在了武汉。封城之前,他们带刚出生的儿子康康来武汉看罕见病。甲基丙二酸血症,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疫情打断了治疗,儿子赖以生存的药物和特殊配方奶粉所剩无几。武汉快递不方便,医疗资源也不得不向新冠肺炎患者大量倾斜,他们也无从补给。
患罕见病甲基丙二酸血症的两月大宝宝康康。
廉价酒店外,路上空无一人,偶尔有外卖小哥骑着电动车穿过。
刘女士哄着儿子,孩子胳膊上慢慢肿起了大包。
患病
医生一度劝周先生放弃。这是周先生和妻子刘女士的第3个孩子,今年元旦出生,取名康康。但康康生来就患有甲基丙二酸血症。
甲基丙二酸是人体代谢产物,正常情况下可快速排出体外。但患有这种遗传病的人,甲基丙二酸会在血液中逐渐积累,从而导致甲基丙二酸血症。严重者,会出现神经、肝脏、肾脏、骨髓等的损伤。这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已被纳入国家卫健委第一批罕见病目录。
小康康一家住在湖北襄阳宜城农村。年,康康曾有过一个姐姐,但出生5天就不幸夭折,当时没能查出病因。医生后来判断,可能正是因为甲基丙二酸血症。
周先生展示小康康的血液化验单。
康康刚出生时有些缺氧,医生给他吸了一个半小时的氧气,并告诉爸爸周先生,如果孩子有嘴发青、脸发白等症状,就及时通知医生。
小康康当时看起来很正常,但考虑他姐姐的经历,父母“从心里面担心害怕”,就把他留在保温箱让医生继续观察,“他们比我们懂得多”。
周先生和妻子的决定是对的。小康康的身体一天比一天不好。出生第三天的时候,新生儿肺炎和黄疸同时出现,呼吸很快,每分钟超过80次,并发胸口塌陷。
放弃
宜城医疗条件有限,医生束手无策,建议他们转院到“大一点”医院治疗。转院后,小康康经历两次抢救,效果都不好。
1月7日,医生安排小康康采血做遗传代谢病检测。3天后,从武汉发回的检测报告显示,他可能患有甲基丙二酸血症。
虽然甲基丙二酸血症是罕见病,但并非无法救治。除了常规药物外,医生建议小康康喝一种特殊奶粉,不含异亮氨酸、蛋氨酸、缬氨酸、苏氨酸,限制天然蛋白质摄入,以减少“致命”的甲基丙二酸的产生。
因为患罕见病,小康康只能喝特殊配方奶粉。
不过,这种奶粉并未在国内上市,医生让他们想办法海淘。爸爸周先生找不到人,还是医生帮忙联系了上海的卖家,买了一罐特殊奶粉,寄过来要等好几天。
与此同时,小康康的病情正在恶化,医生提醒周先生注意。周先生回忆,孩子当时的脑电压特别低,血小板也在减少,各种身体衰弱的迹象逐渐显现,“医生劝我们放弃”。
“当时心里面特别难受,我们失去过宝宝,我想再看看他,出生后都没看到两眼”,医生的话让周先生一家人想起了3年前的经历,二女儿出生后一直住院,插管时也很痛苦。
“我们受不了了,就和宝宝妈妈商量,宝宝有这个病,既然他要走,我们就想让他还能看我们的时候看一下,我们抱一下。”周先生说。
好转
由于无法正常代谢,小康康出生后“一口奶没吃过”,只能饿着。决定出院的第二天,医院见到孩子,小康康瘦得只剩“一层皮在上面”,嘴唇也是干的,医生给孩子做了补水,但远远不够。
医生告诉周先生,宝宝体内的血小板正在减少,内脏、脑部随时可能出血,“你接出宝宝,可能也坚持不到明天”。
爸爸和妈妈担心小康康像姐姐一样离开,也怕家里的爷爷奶奶不能承受,就在宜城找个了酒店先住下,“陪孩子最后的时间”。
一家人蜗居的武汉酒店房间,悬挂着小康康的衣服。
在酒店,妈妈试着给小康康喂母乳和普通奶粉。不久后,一直没哭过的小康康会哭了,在爸妈眼中,这是孩子在好转的信号。“感觉宝宝好像舍不得离开我们”。
小康康确实有了变化,吃得更多,哭声更响了。三天后,爸医院复查,血小板竟然恢复正常。医生认为,他自身可能在恢复。
看着小康康在慢慢好转,周先生把病情告诉了家里的老人。老人想让孙子先回家,“我们就这样养着,看孩子有没有什么奇迹会发生”。
小康康在妈妈怀里熟睡。
从上海快递的特殊奶粉,此时也寄到了他们手里。在买奶粉时,周先生进了一个甲基丙二酸血症的病友群。病友们有对抗这个病的经验,听说周先生把孩子带回家等奇迹,大家都很着急,让他们不要放弃。
一位病友告诉周先生,很多医生可能不了解甲基丙二酸血症,让他带孩子尽快找合适的医生治疗。他打听到,医院医院可能有条件。
“那个时候我们还想再救救宝宝,我已经放弃过他一次,不想再放弃了。”
求医
1月19号,爸爸叫了顺风车,和妈妈带着小康康去了武汉。路上开了5个多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