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家李从悠 http://www.txbyjgh.com/yyxw/2403.html欢迎收看本期的不止游戏,我是乔伊。自一战坦克诞生以来,各国军队为了击穿敌人的坦克装甲,都开始费尽心思地研究各种坦克炮弹。上期我们给大家讲了坦克使用的高爆弹,榴霰弹,白磷弹以及炮射导弹等坦克炮弹种类。这期我们讲述坦克的穿甲弹,被帽穿甲弹,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以及破甲弹的结构和使用场景。其实AP穿甲弹这种说法,是一种对所有穿甲弹药的统称。其中包含了一大堆如APC被帽穿甲弹,APBC风帽穿甲弹,APCBC被帽风帽穿甲弹等等。大家听这些名字感觉很复杂,其实就是穿甲弹都是加了额外的作用效果。最原始的穿甲弹,早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北两军的铁甲舰拿着爆破弹对轰,双方都对自己的装甲很满意,也对敌人的装甲很头疼。后来为了对付这些铁罐头,就开始给线膛炮装备这种尖头穿甲弹,这类型穿甲弹和穿甲子弹一样,使用更坚硬的金属材料制成。以期望硬碰硬击穿对面的装甲。而坦克使用的尖头穿甲弹,在射击一些小倾斜角的普通钢装甲时,能有效的硬碰硬击穿。但是如果打到倾斜角较大的装甲上,光滑的尖头穿甲弹就比较容易跳弹。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便改进发展出了钝头穿甲弹,在命中倾斜装甲时,这样能增大一点接触面积。同时外垣会先在装甲上凿出一个凹痕,炮弹会开始向着装甲倾斜,使得入射角增大,这种情况就叫炮弹的“转正效应”。借此来更好的击穿倾斜装甲。但是这种钝头的AP弹,大家也知道在飞行过程中由于外形的原因。会导致空气阻力较大,掉速也很快。于是军工专家们想了个法子,先在炮弹前端戴个尖尖的外壳,以优化炮弹外形,使炮弹飞行时阻力更低。这便是“风帽”。等击中目标后,风帽由于是空心软金属制成,碰上去直接就碎了。这样就完成了它帮助炮弹飞行的使命。剩下就交给炮弹本身就行。风帽的缩写是BC,与穿甲弹AP组合在一起就成了APBC,全称“风帽穿甲弹”。随着冶金技术的进步,舰船的装甲原本使用熟铁包裹木板,之后升级用钢板,再往后钢板表面硬化技术的诞生,装甲就进入了表面硬化的时代。你可以简单理解成这种工艺改进后,提升了装甲防御力,比没有经过表面硬化的装甲防御效果更高。20世纪30年代,坦克普遍采用了这种钢板表面硬化技术,而为了对抗这种表面硬化的装甲。炮弹发射的弹速提升是必然的。但这样出现了一个问题,炮弹飞行速度的提高,裸头穿甲弹在命中这种硬质装甲的时候会发生碎弹。就是炮弹砸上去直接裂开。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就将海军使用的被帽穿甲弹设计思路搬了过来,给坦克穿甲弹加装一个被帽,被帽的英文缩写C,与AP结合就成了APC,全称“被帽穿甲弹”。这种炮弹在命中硬化装甲时,会磕碎一部分表面硬化装甲,然后被帽因为强大的撞击力自己也会碎掉。你可以理解成被帽这时候的作用,就是我炮弹头部戴了个“头盔”。你们装甲和头盔之间先硬碰硬,这样保护炮弹头部免得裂开。被帽碎掉的同时,敌人坦克的表面硬化装甲也被磕掉了一部分,之后硬质穿甲弹再从中穿出进行攻击,这样就避免碎弹了。同时被帽穿甲弹,在对付小倾角的倾斜装甲时,还可以起到一部分钝头AP弹的转正作用。但如果对付大于45°的倾斜装甲,由于钝头被帽的直径并不是很大,再加上内部是较软质的钢。被帽的转正效果反而被“跳飞趋势”所取代。说白了击中角度好,炮弹能有一定转正效果进行更好的穿甲,角度不好反而更大可能跳弹。“被帽风帽穿甲弹”APCBC,大家听名字就知道,那便是穿甲弹既戴了被帽,又戴了风帽。把两者的特性结合在了一起使用。兼顾飞行性能与抗碎弹能力。那有观众说,这叠了两个BUFF岂不是更好。其实AP,APBC,APC,APCBC这几种弹药并不存在先进与落后,对于优劣性来说,可能一种炮弹打某一款装甲的时候有效,而打另一款装甲时就较为无力。这里给大家简单总结一下:穿甲弹适合对付中低硬度的小倾角以及垂直装甲,风帽穿甲弹适合对付大倾角装甲,被帽穿甲弹与被帽风帽穿甲弹适合对付小倾角以及表面硬化的装甲。穿甲榴弹就是在原本实心穿甲弹的尾部掏一个空腔,往里面加入苦味酸等炸药,再安装引信。想的是在穿透装甲后,可以在车体内部爆炸,造成更多的杀伤。要是敌方坦克也带了不少炮弹,这种爆炸可能会把它们车内的炮弹一起引爆,产生更大的殉爆。争取一炮直接把人家炮塔掀飞。看起来好像还不错,但有个问题:穿甲榴弹有时候在命中装甲时,弹尾会先碎掉,使得炮弹无法完整的穿透装甲造成有效杀伤。同时穿甲榴弹弹尾的引信,也有穿甲后失效不爆了,或提前就引爆的情况。所以有些炮弹为了穿甲能力干脆就放弃了装药,就老老实实穿甲,不整些爆炸的玩意。不过需要注意一点,但并不是说无装药的穿甲弹就一定比穿甲榴弹落后,只是说互相取舍的问题了。穿甲榴弹也能加装被帽与风帽,一般这个代表装药的HE会被省略掉不写,所以APBC,APCBC之类的弹药光靠缩写是不能确定是不是实心弹。不然像这种“被帽风帽曳光穿甲榴弹”,全称APCBC-HE-T,名字跟叠BUFF一样。后勤人员直呼好家伙,很多情况下大家嫌麻烦索性就不写了,所以不能完全从名字简称来判断是不是带装药的。硬芯穿甲弹,简称APCR。硬芯穿甲弹如同它的名字,是很硬的弹芯在弹头内部,一般由钨合金制成,外面套上一层软质金属作为弹托,以适配火炮口径来保持发射时的火药密封。在击中目标后,外层金属变形留在装甲外,而更硬的内芯则从弹托内穿出,继续穿透装甲。由于炮弹的整体较轻,初速也更快,使得很多口径不那么大的炮,也能打穿较为厚重的装甲。这种炮弹也被称为HVAP——高速穿甲弹。但较轻的质量,使得这种炮弹存能性较差,穿深衰弱更为明显。由于炮弹是非常尖的外形,遇上倾斜装甲后跳弹率会非常的高。并且内部硬芯的结构,使得这一型炮弹无法内装炸药,穿甲后效较小,不易造成有效杀伤。二战末期,出现了一款新的炮弹“脱壳穿甲弹”,简称APDS。脱壳穿甲弹与硬芯穿甲弹原理相同,都是将动能集中到密度更大,直径更小的硬质弹芯上,借此希望更有效的穿甲。但问题在于,这种硬质弹芯口径很小,也就是很细。你不能指望这种细的弹芯从较粗的炮管中直接发射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给这个细弹芯加了个外壳。好方便塞进炮管,适配更大口径的火炮进行发射。同时这样使用大口径火炮,能用更多的推进药。炮弹推进药的能量,最后可以集中在脱壳后的小直径弹头上,使得这种弹药飞行速度相当高,穿深也高于之前的传统弹药。并且这种高速弹药穿甲后,即使不内装炸药,靠穿甲产生的碎片也能有效杀伤车组成员。等炮弹在发射离开炮管后,因为空气阻力与炮弹自旋的作用,外层包裹弹体的套筒,在帮助炮弹适配口径发射后就会迅速脱离,只剩中间的弹芯继续飞行。脱壳脱壳,就是指的炮弹飞出去后弹托脱离的过程。这里温馨提示一下,要是遇到友军坦克发射脱壳穿甲弹,不要站在炮口指向左右45度范围内,不然人家里面弹芯是飞走了,这个抛开的弹托会散开往旁边飞,导致被砸到误伤。使用脱壳穿甲弹最经典的就英国一代神炮--L7线膛坦克炮,但是由于脱壳穿甲弹采用线膛炮发射,弹芯依靠自旋来稳定飞行,使的脱壳穿甲弹无法将弹头做的更细。这时候我们就看出来啊,越细越硬的炮弹越能更好的穿透装甲。但是炮弹做得过细又无法依靠自旋来稳定飞行,就如同你丢一根细针,很容易不知道丢偏了。那怎么办呢?那么这时候有观众肯定想到了一个解决办法了。对的,加个尾翼,变成飞镖一样。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刚才讲的脱壳穿甲弹一样,也是需要外面安装弹托来适配口径。弹托的形状有饼状弹托与马鞍型弹托,发射后弹托脱出,弹芯依靠尾部的尾翼稳定飞行,直至击中目标。APFSDS一般用滑膛炮发射,但也可以用传统线膛炮发射,通过给弹托安装滑动弹带,屏蔽膛线带来的自旋使其也能适配线膛炮。并且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配合高精度的线膛炮还有奇效。海湾战争中,一辆英军挑战者1型主战坦克,在米的距离上击毁了一辆伊军坦克,创造了坦克对坦克的最远击杀记录。APFSDS的杆状弹体,基本采用高密度合金,这样能保证炮弹的飞行速度与弹体重量。在速度一定的情况下,增加弹体的质量就是增加动能的另一种方式。由于采用密度大,坚硬材料作为弹体,这样也保证了弹体撞击装甲后不会弯折。早期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弹芯,像苏联早期使用的,基本也就弹尾埋在发射药中。用一句玩笑话说,打出去的是一根带尾翼的钢筋。但就算这样有点烂的弹芯,穿甲能力都远超老式穿甲弹。大家惊讶地发现这针扎的有点痛啊。于是各国都开始积极探索杆状弹芯的合金配方,后面的弹芯开始越做越长,穿甲能力也越来恐怖。目前大多数使用钨合金作为弹体材料,能使得杆状弹芯的强度与密度都很大。但美国佬说:“钨合金,不行,贫铀,行!”于是将浓缩铀加工时产生的副产品——贫铀。加入到弹芯材料中,得到了M系列贫铀穿甲弹。来看看弹体剖面,发展到最新型号的MA4,这弹芯都戳到药筒的底部了。使用贫铀作为穿甲弹弹芯,不仅仅是因为其高密度与高硬度。也因为它还有额外的杀伤效果。常规钨合金穿甲弹是靠高速穿透装甲时产生的碎片,杀伤坦克内部车组成员。而贫铀穿甲弹除了产生碎片,在穿透装甲的过程中,更容易自燃的贫铀弹芯还附带火属性伤害,穿甲时高温会让贫铀进行氧化燃烧。击穿后高温也能点燃车内如弹药、燃油、成员等易燃物,使得穿甲后效更强。贫铀粉末在空气中,只需要℃就能自燃,释放大量能量并发生爆炸,燃烧产物是烟雾状的氧化铀尘埃,会扩散开来对周围的区域造成放射性污染。并且烟雾最远可传播到40km外。这些粉状物被人体吸入或通过伤口进入,会对身体产生严重危害,引发包括癌症,白血病和一些肝脏与神经系统疾病,甚至还能引起孕妇流产和新生儿畸形。贫铀还拥有自锐性,这个是什么意思啊?钨芯穿甲弹在穿甲的时候,就跟一根针撞硬物一样。随着针尖冲击装甲,尖头会变钝导致穿甲效果下降。但贫铀穿甲弹由于其特性,会让针尖在穿甲过程中保持尖锐。产生更高效的穿甲效果。当然自锐性不是贫铀特有的,现在的新技术也能制造出具备自锐性的钨合金穿甲弹,只是制造更为复杂。破甲弹,又称为空心装药破甲弹,简称HEAT,是一种不会受飞行距离影响穿深的炮弹。为什么?因为我刚才讲那些都是靠“物理攻击”的炮弹。飞一百米的动能和飞一千米携带的动能是完全不一样。但破甲弹不一样,人家是靠“魔法攻击”。破甲弹的穿甲方式是通过化学能完成,管你飞多少米,只要在破甲弹命中目标的瞬间,锥形金属药罩受爆炸产生的高压,会在轴线上出现一股峰值速度达到m/s的金属射流,不断冲击装甲最终击穿后杀伤内部。然而破甲弹的金属射流并不是液态的,虽然爆炸会加热锥形药罩,但是并没有达到能融化整个药罩的地步,其温度在-℃左右,尚未达到铜的熔点,所以看似流体的金属射流,实际上是因为爆炸的超高压让金属射流拥有了“部分流体”的性质。所以破甲弹就不需要依赖炮口动能等因素来决定穿甲能力。破甲弹在哪怕几米,或者几千米的破甲能力都是一样的。破甲弹虽然不受初速与距离衰减的影响,但是在那个时期破甲弹穿深普遍不高,除了口径没那么大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炮弹自旋。二战时的各国大规模装备的都是线膛炮,炮弹发射时与膛线摩擦高速旋转,无法将全部的能量集中到一个点上,从而影响穿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将成型装药战斗部做成锯齿状,使爆炸产生一个反向旋转的力去对抗炮弹自旋。还有一种办法是使用旋转稳定装置,在弹体上加装一层带有轴承的外壳,发射时外壳高速旋转保持炮弹稳定,内部由于加装了轴承,自转会比常规炮弹慢得多,从而最小程度的降低因炮弹自旋带来的穿深衰减。这种做法最出名的就是法国装备的G型炮弹,好用是好用,但毕竟多加了一个外壳,工艺与工时也会相应提升,导致这种炮弹造价较为高昂。同时为了保证能在接触装甲那一瞬间爆炸,破甲弹使用的压电引信一般设计得都比较灵敏,所以在沙漠草原等旷野还好,一旦遇上障碍物,压电晶体受到撞击就会激活引信引爆炮弹,于是一些载具开始装备外挂式轻型装甲,这种简单的防御方式能有效的对抗破甲弹,使其错过最优炸高,等爆炸波及到主装甲上时,已经没有那么多能量了。在最后柏林战役时,苏军在T-34外侧就加装了铁丝制成的简易格栅装甲,来应对德军手中的“铁拳”,毕竟都是破甲战斗部。除了刚才提到的锯齿药型罩以及加装轴承,还有一种方法就是降低破甲弹的自旋速度,但较低的自旋速度又没办法让炮弹在空中稳定飞行,不过这个问题也好解决,就是给破甲弹也加上尾翼来保持飞行稳定。这样在炮弹尾部加上尾翼的破甲弹,便是尾翼稳定破甲弹,简称HEATFS。当然尾翼稳定破甲弹也能用线膛炮发射,跟APFSDS一样通过加装滑动弹带来适配线膛炮。尾翼稳定破甲弹的外形除了加装了尾翼,其弹体外形也进行了改变,现在的尾翼稳定破甲弹的头部,有些会设计成长鼻状,这根故意凸起来的杆子,是为了产生锥形激波,在超音速情况下,长鼻弹的阻力要比使用超口径尾翼的流线型弹头阻力还要小。同时较重的钢制长杆,会使得弹体质心前移,从而产生较大的恢复力矩,保持弹丸稳定飞行。破甲弹还有一个重要的数值就是炸高,那什么是炸高呢?炸高就是指破甲弹成型装药战斗部与装甲之间的爆炸距离,因为成型装药战斗部在爆炸时,需要一段距离来完成金属射流的形成,而这段距离就是炸高,炸高在经过军工专家的无数次计算与测试,会得出每一型破甲弹的最优炸高,所以保持良好的炸高就是破甲弹拥有高穿深的关键。但破甲弹依然会面对各种防御手段,现在各型主战坦克装备的复合装甲,反应装甲,间隙装甲等,使得实际没有那么厚的装甲,面对破甲弹的抗破能力能达到上千毫米,所以别看破甲弹七八百毫米的穿深,感觉上能碾压现代坦克。实际上现代坦克也有用复合装甲来应对。毕竟矛与盾是相对的。现在也有被升级改进战斗部的多用途破甲弹,简称HEATMP,可以当高爆弹来反工事,同时像MA1之类的多用途破甲弹的引信还兼容VT引信的近炸功能,在游戏《战争雷霆》里面,玩得好还能拿来打空中目标。毕竟,万物皆能防空。也就是说,可以发射到天上空爆,来攻击直升机甚至低空飞行的飞机等空中目标。到这,我们基本上就将坦克使用的主力弹种,以及各类奇怪的支援弹讲得差不多了。从一二战到现代,坦克炮弹经过战争不断地洗礼,进化成了现在的样子。里面不光是炮弹带来的杀戮,也有材料学与其他方面的进步,而反坦克武器日益先进的今天,曾经的陆战之王坦克,又会以怎样的姿态来应对这些威胁,这将让我们拭目以待。感谢收看本期的不止游戏,喜欢的观众朋友们可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