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雪忆柔
《毕业生》上映于年的美国,是导演迈克·尼科尔斯的成名作。这是个刚刚进入彩色片的时代,这部影片从构图到剪辑,再到大胆的剧情,都开创了电影时代的先河,甚至包括影片的主题曲:《TheSoundofSilence》至今仍广为传颂。
《毕业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本是一个刚从大学毕业的青年,他的父母忙于开一场家庭晚会为他庆祝。晚会上,来宾中的鲁宾逊太太对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她的百般引诱下,两个人开始了一段不伦的地下情。在家人的怂恿下,本又不情愿地结识了鲁宾逊太太的女儿伊琳,两个人意外地一见钟情。但是在得知母亲和恋人的特殊关系后,伤心的伊琳决定另嫁他人。婚礼上,本不顾一切地抢走了伊琳,两个人最终携手出逃。
电影《毕业生》海报《毕业生》的成功绝不止于技术层面的开拓,而是深入精神层面的引导,它是对一种人生的探讨,更是真实的写照。影片所体现的男主人公的迷茫、冲动、荒唐、追逐、勇敢、思考和坚定,无不是毕业生走入社会前的心境。
时至今日,《毕业生》依然可以给“毕业生”们以启迪和思索,这才是它经久不衰的时代意义。
一、影片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剧情的合理布局
六十年代的美国是一个思想动荡的时期,它包含着大时代背景和特定环境,我们只有结合这两个要素再看《毕业生》,才更能体会丰盈物质条件下精神缺失的潜在原因。
①以大时代背景揭示叛逆的根源年以后的美国是个社会大变革时期,也是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整个社会涌动着反叛的热潮。
黑人民权运动、女权主义崛起、反越战运动形成了大时代背景下的政治主旋律,这些变革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年轻人的价值观。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这个时期的青年一代开始奉行与父辈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他们努力推倒旧的理念,重新树立新的内心秩序,“反叛”成了他们的代名词,而本就是这其中的一员。
影片中本和伊琳第一次约会时,临车的年轻人正听着摇滚乐,而摇滚乐就崛起于六十年代的美国,是底层人们通过新文化运动来试图排解自身困境的一种表达。摇滚乐本身无拘无束的表演形式正是年轻一代的真实写照,而“反抗”和“创新”也恰恰是渴望作出改变的这代人的内心独白。我们由此看到了大环境下年轻人叛逆的根源所在。
电影《毕业生》:本和伊琳约会②以婴儿潮背景奠定迷茫的根基二战后的美国存在着“”现象,即从年到年的婴儿出生人口高达万,而这期间的人群被统称为“婴儿潮一代”。
“婴儿潮一代”成长在美国的大繁荣经济时期,他们是上一辈财富积累后坐享其成的一代人。影片中的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所以我们看到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他就有车有房,每天无所事事却可以肆意人生。然而父母给了他富足的人生,却无法填补他空白的内心。
“婴儿潮”时期的美国青年正是基于这样的成长环境下,才有了本“身在福中不知福”的迷茫,以及通过畸形恋情宣泄的愚蠢行径。导演力求为我们展示一段“叛逆”的青春,以此唤醒一代青年人的觉醒。
二、构图的留白方式潜藏着演员的内心独白
导演迈克·尼科尔斯是舞台剧起家,因此他善用戏剧化的转场方式,营造别具风格的艺术表达,让观众应接不暇。《毕业生》通过镜头的捕捉,反映了两代人的价值差异,在众多有意义的镜头背后无不潜藏着演员的内心独白。
①通过独特的构图暗示角色的心理变化影片中有很多框选取景构图以及窥探式构图,比如最著名的“三角构图”,也就是鲁宾逊太太引诱本时,将脚支撑在高脚凳上形成的三角形。这个画面从正面看极具诱惑力也很有美感,从背面看时,镜头由这个三角区域窥探本的言行,便颇有讽刺意味了。
完美的三角画面折射出本作为一个毫无经验的毕业生,在一个经验老道的女人面前的尴尬和渺小,同时也暗示着一段三角恋的开始。本、鲁宾逊太太、鲁宾逊先生是三角关系,本、鲁宾逊太太、鲁宾逊家的女儿也是三角关系。作为最坚固的三角形,在影片中却不是牢不可破。
电影《毕业生》片段套在潜水服中的本,透过椭圆形的镜头看向外面的世界,潜水服里是他急促的呼吸,外面的世界仿佛被静了音,以此衬托着本的无奈和与世界的脱轨。
电影《毕业生》片段还有本第一次去宾馆开房时的不安和遮掩,当前台服务生透过框选镜头看向本时,也恰恰再次反衬出了本的窘迫。
电影《毕业生》片段其实影片里的对白不多,多的是留白式的画面构成的场景,影片通过这种独特的构图方式替代了言语表达,从而达到看穿角色内心的艺术目的。
②通过特写的镜头反衬角色的心理特质影片开场便是机舱里的本一张生无可恋的面庞,镜头缓慢拉伸,也拉长了他脸上的无奈。
本的父母为他举办宴会的当晚,独坐卧室的本背靠着鱼缸,他一颗硕大的人头在鱼缸之前显现,忽而灯光一亮,由暗转明,他眼中的泪光也愈发分明。这一系列的特写镜头,无不反衬着本的内心挣扎。
电影《毕业生》片段当本开始沉迷于和罗宾逊太太频繁偷情开始,有一组非常经典的特写镜头串联起了这段荒唐的人生。导演通过大特写推拉不断地变换场景,多个场景浑然一体于一组镜头,就像一扇推拉门,每一次推和拉都是同样的心境不同的人生。推开门是鲁宾逊太太的年老身体,再次推开门是父母满怀期待的眼睛,在一开一合的时空变换间,唯一不变的是他麻木的脸。
躺在卧室里的本和宾馆里的本,趴在气垫上的本和趴在女人身上的本,用相同的动作拼接,在同一元素间剪辑,营造眼花缭乱的视觉效果,同时暗示平静的表面和浮躁的内心。我很喜欢导演的这样设计,时空来来回回,人物变来变去,在不断穿梭间,是不变的迷茫。
电影《毕业生》:本和罗宾逊太太最经典的一幕还是抢婚路上那条狭长的大桥,本开着他的小红车飞驰。长镜头下的景深比例,让抢婚这条路看起来更加悠长,仿佛没有尽头。这遥远的路途,不正像漫长的人生,只有勇往直前才能拥有通往幸福之路的开门钥匙。
电影《毕业生》③通过特殊的布景强调角色的心理定位影片通过各种细节的处理,用独具意味的道具不断定位着本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射整个时代的特征。
小丑画像:宴会当晚,本被父母推着被动走出卧室时,楼梯口那个小丑的画像暗喻了本恩接下来的角色就如同小丑一般,供大家观赏。
电影《毕业生》:小丑画像飞镖盘:逃离了宴会后,本冲回自己房间时,身后的飞镖盘又是一个暗喻,暗示本就被大家瞄上的靶子,无能为力且无处可躲。
电影《毕业生》:飞镖盘鱼缸和猴子:将鱼缸里的鱼和笼子里的猴子比作“困兽”,从而暗示本的现状,恰如这些动物,看似自由自在,其实都困在了一张“网”中。
电影《毕业生》泳池:泳池是富裕的中产阶级的象征,泳池里年轻的身体,在阳光下是如此美好,然而本的迷茫和逃避也都在这里发生。它像一个承载心情的容器,让本沉浸其中。
电影《毕业生》车:车子在影片里有最特殊的寓意,鲁宾逊太太和她的丈夫在车上发生关系后怀孕,从而走进了无爱的婚姻。本和伊琳却也是在车上定情,所以当伊琳说要嫁人时,本才会追问她是不是在车上被求的婚。“性开放”也是60年代后,新青年们的一种反抗形式。与其说这是本的心病,不如说是开放的大背景下的一种担忧。
三、人物的性格特征决定了未来的命运走向
导演迈克·尼科尔斯擅长通过小人物折射一个时代背景下的大变革,反映一类人的生活状态,并以此给人以启迪。《毕业生》追逐的是同理心的认同,它捕捉到了时代的脉动,通过对毕业生的常态表露,记录下一个群体的岁月记忆。
①鲁宾逊太太象征着夏娃的诱惑,以此反衬青春的荒唐和迷茫如果说本是毕业生的代表和缩影,鲁滨逊太太则是社会上一切诱惑的化身。鲁宾逊太太的欲擒故纵和成熟老练深深地历练了本,她是介于“校园”和“社会”的中间层,给刚毕业即将走向社会的本上了人生的第一课。
鲁宾逊太太代表的是一切诱惑,这个形象是任谁都能看穿的不合适和不合理,然而几番缠斗,本还是没能绕过情欲这关。
鲁宾逊太太像荼蘼,表面开的繁华,却藏不住内心的落寞。她在大学主修艺术,但是却没能从事自己的职业。其实,很多人在毕业后都不会再从事自己所学专业,这是一种无奈,但绝不是向现实的屈服。生活这件事,光靠梦想不足以维系,与其说是屈服,不如说是适应。
成熟且冷漠的鲁宾逊太太,她的寂寞是因为淡漠的感情和理想的殆尽,使得她变成了一个绝望的人。她和本一个绝望,一个迷茫,他们用肉欲覆盖着精神的企盼,这畸形的关系是欲盖弥彰的荒唐。
电影《毕业生》:本和鲁宾逊太太②伊琳是一切罪恶的心灵救赎,借此隐喻青春的冲动和勇敢影片从开始就一直提到“伊琳快回来了”,而最恐慌的只有鲁宾逊太太。知女莫若母,在本和伊琳见面时,鲁宾逊太太的表情就已经说明一切,她知道女儿会和本相爱。
遇见伊琳时的本已经变了,他努力让伊琳讨厌自己,然而此时的伊琳不正像那个刚走出校门的本么?单纯干净,甚至是那滴落下的眼泪都像极了最初的自己。当他们情不自禁地拥吻在一起时,这顺其自然其实也是理所应当。也许,本看到的不再是伊琳,而是照镜子的自己。
电影《毕业生》:本和伊琳在第一次和伊琳约会后,回家的途中是一场大雨,它意味着本的心,也在期待一次性地冲洗干净,伊琳就是他的救赎者。然而抹黑的人生怎么可能是几场雨就能冲刷掉的呢?鲁宾逊太太的一句“再见,本”,她缩立在墙角,再也没有了之前的盛气凌人和沉稳淡定,她苍白的面色和白色的背景墙融为一体。有些错误很难挽回,人生从来没有后悔的机会。
电影《毕业生》影片的最后是本用伊琳喜欢的“掳走”的方式充当了一次英雄,影片通过这样的结局隐喻着青春的冲动,也洋溢着青春的勇敢。
③感情是把双刃剑,青春需要认错的勇气和重启的决心鲁宾逊太太和本的父母一样,从未真正关心本的灵魂世界。
本和鲁宾逊太太最开始约会时,他恨不得关掉所有灯,以此掩盖自己慌张的心。过了一段时间,他不仅想要打开灯,甚至是希望聊几句而不是单刀直入、直奔主题地享受彼此的身体。然而,此时的鲁宾逊太太却只想关掉灯。鲁宾逊太太想要的是一个年轻的身体,而本恩却希望能有心灵交流的过程。这矛盾反映了本的理想主义,也透露着他急切渴望沟通的内心。
《毕业生》最大胆的一幕是本冲进婚礼现场时,用十字架驱赶着阻拦的人们,它象征着年轻一代对旧时代信仰的脱离。
电影《毕业生》影片总是在喧闹的声音之际,突而寂然的可怕,这种沉寂就是角色内心最强烈的对比。这场爱情游戏中,没有一个人是胜利者。然而本最讨人喜欢的就是他的诚实,他勇敢地承认了自己的错,并努力去赢取伊琳的心。
有勇气告别过去,才有机会重启人生,这也正是影片所要传达的重要意义。
我很喜欢《毕业生》的结局,你可以说它留给了观众无限的遐想,是个开放结局,然而它正像人生一样,未来的任何可能都是无法确定的谜。这一次,他们逃离的时候抛弃了本的那台车,而奔向了公共汽车,象征着脱离了父母的孩子们,挣脱的是被安排的命运,走向的却是未知的人生。
本和伊琳由上车时的兴奋到冷静,从幸福的对视到沉默,刚好为年轻人揭示了一个新的矛盾:面包和爱情可以兼得吗?没有了良好家庭的资助,他们的未来依然是迷茫。可以说,本自始至终都没变过,他还是那个困惑的少年,但是他的勇敢已经为他未来的幸福敲开了门。
电影《毕业生》笔者小结
《毕业生》有每个走出校园的孩子们的共性:无奈和彷徨,烦恼和慌张,还有如潮水般不断涌来的未知问题。
本说:“我对未来感到疑惑,但我不知道我在疑惑什么。”
从茫然到笃定,《毕业生》是所有走出校园的少年缩影,是那个动荡飘摇却热血沸腾的年代,是充满活力却躁动不安的夏天。影片并没有任何批判性的言语,它旨在通过本的乌托邦梦想,来为梦想照进现实后的无助和无奈疗伤。
迈克·尼科尔斯力图通过影片告诉毕业生们:迷茫、困顿、纠结和逃避都不可怕,暂时的自暴自弃只会让人做出不理智的选择,由此产生无可挽回的过错才是最可怕的事。青春在于冲劲,只要拥有勇气,每一个人都可以重新出发。
谁的青春不迷茫?即便有伤,即便绝望,还好有精力可以挥霍,有时间可以领悟。每一个走出校园的孩子,都会经历心怀希望和感受失望的过程,然而唯有坚定和勇敢才能拨开迷雾看到广阔的天空,而这样的人生就叫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