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凝哲北京報道)在4月24日「中國航天日」,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表示,中國將着手組建近地小行星防禦系統,爭取在「十四五」末期或者年、年實施一次對某一顆有威脅的小行星,進行抵近觀測,就近撞擊,改變它的軌道,進行技術實驗,為未來人類真正應對小行星地外天體對人類地球家園的威脅作出中國新的貢獻。有專家表示,上述技術若能實現,將處於世界前沿。
年、年、年連續3顆小行星分別襲擊中國雲南省香格里拉、雲南省西雙版納和吉林省松原地區,引發社會熱議和學界對行星防禦研究的重視。
力爭四年內進行試驗驗證吳艷華在接受央視採訪時透露了中國近地小行星防禦系統的計劃。他表示,中國要開始完善建立地基、天基對小行星的監測預警系統,即要編目,也要關鍵分析哪一些小行星是真正具有威脅的。第二,要研究探索相關的技術和工程,是否可能解除這些小行星的威脅,並就此進行科研攻關。中國將着手組建近地小行星防禦系統,組織編制近地小行星防禦發展規劃,開發近地小天體防禦仿真推演軟件並組織開展基本流程推演。爭取在「十四五」末期或者年、年實施一次技術試驗,對某一顆有威脅的小行星,進行抵近觀測,實施就近撞擊,改變其軌道。
近地小行星還可供研究開發航天技術專家黃志澄表示,要改變較大小行星的軌道需要很大的能量,必須有大推力的運載火箭。若能實現,中國將處於世界小行星防禦技術前沿。他還指出,當前國際對小行星探測總體有三個目的。一是防禦,防止其對地球造成損害。較大的小行星一旦撞擊地球,其釋放能量不僅會對地球造成巨大損失,甚至會毀滅人類。故小行星防禦已提到國際航天界日程上;二是開發小行星,對其上的礦產資源加以利用;第三是學術研究,就天體形成,及人類生命的起源等,進行基礎研究工作。
航天技術專家黃志澄表示,改變近地小行星軌道的關鍵之一是必須有大推力的運載火箭。圖為去年底中國航天試車成功的全球最大推力火箭發動機。受訪者供圖
NASA去年已啟類似試驗美國早前已對小行星防禦進行過技術探索。年11月,NASA曾借由SpaceX的獵鷹9號發射了行星防禦測試任務DoubleAsteroidRedirectionTest(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DART,飛鏢)。這枚探測器將會用近10個月時間通過尋找並撞擊一顆小行星,對之產生大約4毫米每秒的速度改變,影響其軌道。雖然這一改變微小不起眼,但在漫長的軌道周期上,小行星的軌跡將受到深遠的改變。
中國在研重大航天計劃
1.載人航天工程:中國空間站完成建造,後續拓展艙段研製,巡天望遠鏡
2.探月工程:探月工程四期已全面啟動,包括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和嫦娥八號任務。
3.行星探測工程:將開展小行星探測和取樣返回、火星取樣返回、木星系探測、穿越宇宙探測等,計劃在未來10到15年內完成。
4.論證是否要進行載人登月、發射大型空間太陽能電站、向火星發射更大探測設備,包括探測車輛等。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凝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