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漾纸弹灰
引语:《蚁人》这部电影,被众多网友评为漫威最富有想象力的电影。特别是对微观世界的精彩描绘,更是让人大呼精妙。34万网友评分7.7分,并被认为好于83%的科幻片。不过今天要讲的不是电影的特效剧情,而是从严肃的科学角度出发,看看这部电影有多么不尊重事实。
从电影角度来看,是拍的挺好的,起码是中规中矩的好莱坞商业大作。
不过,从第一次听到电影里讲述皮姆粒子的原理,我就纳闷,如果只是通过减小原子距离缩小体积的话,那人体的质量是不变的。这样一来,缩小后的人站立时,会把牛顿的力集中在两只直径二分一毫米的脚上,他静止时,对其站立平面的压强将达到0kpa,相当于90个大气压,相当于子弹击穿压强的百分之十,他如果以百米冲刺的速度撞击一件物品就略相当于子弹攻击,他本身就是一个超强破坏力的武器了,稍微不小心撞到个什么东西,就是毁灭性的,可能一个皮姆粒子眼神就可以击穿你的视网膜(玩笑)。
总之,一般的水泥路是承受不住这种压强,更别说木桌子,CD,木地板……缩小后的主角将在地球上寸步难行,他大多数时候处于的状态应该是,“见鬼,又陷到水泥地里了,谁能拉我一把”……这个地球根本不是为这种密度和强度的生物设计的啊。
然而,我居然还看到主角缩小后在松软土壤上轻快地奔跑,还有挂在钥匙链上的坦克,还有完全无视动量守恒的玩具火车大战。
为了不让热爱科学的青少年被影片误导,我还要指出影片中一些令人发指的遐想。
首先,主角是不可能无限缩小的,更不可能出现什么次原子级,因为质量体缩小到一定程度(小于其史瓦西半径),就会变成黑洞,然后很快消失。
再就是,当主角缩小到所谓的次原子级别时,是不可能听到声音的,因为声音通过空气传播,而主角已经处于空气分子的间隙中了,那里是真空,所以,主角还会窒息而死;
最后,退一兆步讲,主角就算不会变成黑洞也不会窒息,但当他缩小到次原子级别时,经典物理学会失效,取而代之的是量子物理,所以,最后那个救了主角的变大飞镖一旦离体,因为光的波长太大,不会反射那么小的物体(只会衍射),主角是看不见它的,无法使其波函数坍缩,飞镖根据“不确定性原理”随机出现在空间中的任意位置,那么,就不可能像电影中那样主角能明确地对其进行捕捉,并且轻松地一把抓住。
建议为电影的标签打上童话,因为这根本不算科幻。
结语:虽然很多网友认为,跟电影(特别是超英电影)讲科学是没有道理的。但是椰子认为,一部电影既然定位为科幻,在编剧时,就应该遵照基本的科学事实,漫无边际的夸张想象,并不利于“科幻电影”这个领域的健康发展。如果做不到,不如摒弃那些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可以学学《亲爱的,我把孩子缩小了》这部幻想电影,没有强行科幻,质疑之声也就少很多了。
对于科幻电影是否需要尊重科学事实,读者朋友们你们怎么看呢?欢迎留下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