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武汉一位头发花白的大爷,带着小孙子坐地铁。不久,孩子内急,大爷便抱着孩子随地小便,弄湿了旁边一名乘客的行李袋。在遭到乘客指责后,大爷不仅不道歉,还回怼道,”伢子这么小,他是憋不住了,不然你说咋办?
直到大爷下了车,也未对车上的尿液做任何处理。
这种不文明的行为,可能在很多的公共场合,我们都有见过,似乎已经司空见惯。去年甚至还有妈妈带孩子游故宫,孩子因尿急,便在”天子”城墙下解决了。
我们在谴责这些不文明行为的同时,同时也应该看到,很多人都是只图自己方便,却从不管他人怎么想,时刻以自我为中心,死死守住自己的视角,根本不会考虑给他人或社会带来了哪些麻烦,说白了,缺少一种换位思维。
周末,孩子和院子里的另外一名小朋友一起玩竹蜻蜓飞镖,玩着玩着,孩子和那位小朋友发生了争执,主要是因为一起玩的那个孩子答应他把飞镖送给他。可是,过了一会,那个孩子又反悔了,不想给了,结果我孩子说他不讲信用,两个人就此发生了矛盾,孩子死死地拽着那个飞镖,就是不还给他,还口口声声说他已经答应了。
我及时制止后,虽然化解了矛盾,但是,却留给我深深的思考,为什么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从不为别他人着想,学会换位思维呢?
啥是换位思维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看看啥是换位思维。
01进入他人的视角,如果我是他,会怎么想?
所谓的换位思维,一般是指能从对方的角度进行思考、感受他人的内心的想法,并以此为逻辑起点,进行相关的推论从而采取一系列行动的过程。
只要你明白了别人是怎么思考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时,你就得到了换位思考的结果。可是,你怎样得到这种结果呢?那就需要我们在思维的前端,尚未得到任何思维结果时,就切换到别人的视角上。
换句话说,换位思维的核心,就是从别人的视角出发来看待及思考问题。
正如上面提到的孩子地铁撒尿事件,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孩子内急,撒尿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有些人就会觉得老人素质不高,不应该在公共场合让孩子撒尿,完事后还不清理干净。
结果截然不同你看,从不同的视角看问题,造成结果截然不同。思维最精妙的地方,就在于你看待问题的视角。一般来说,会形成如下几种思维方式:
第一种,如果从别人的角度出来就是换位思维;第二种,如何从与常人相反的视角出发就是逆向思维;第三种,如果从所有人都没想到过的思维出发就是创造性思维……
总之,多一个视角就多一种思维方式。
但是,可惜的是,生活中,人们常常只从自己的视角出发,来看待一个问题,这不是一个错误,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是用一个视角去代替其他视角,人的眼光及思维都被极大地限制住了。
可是怎样才能形成从他人角度出发的思维方式呢?
认知系统最重要的是你必须和别人有共同的认知系统。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说过,”这世上,很难找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意思是说,没有任何两个人的认知是完全一致的,要想在某件事上能够从他人的视角看待问题,那就必须在某件事上与他有部分的共同认知。
如果认知系统完全不同,那根本就无从谈起换位思维了。
曾听过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一头猪和一头奶牛,它们被关在一起。有一天,主人将猪从畜栏里捉了出去,只听猪大声号叫,强烈地反抗。奶牛很讨厌它的号叫,抱怨道“怎么我被人捉去,都没像你这样大呼小叫的。”猪回应说,”因为捉你和我完全是不一样的,捉你,是需要你的牛奶,可捉我是需要我的命啊。”
虽然是个故事,但人生在世,各有各的生活,也各有各的苦难。正所谓立场不用,所处环境不同,很难做到感同身受。
正如上面提到的,地铁中抱孩子撒尿的大爷,他从来都没考虑过自己的行为会给他人或社会造成多大的影响。
死死守住自己的视角02无法克服自我为中心,死死守住自己的视角
其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基本喜怒哀乐等情绪,都要吃饭睡觉,所以,很多事情都有天然的共知。但是要对某一个问题换位思考,却很难,为啥呢?
原因很简单,他们无法克服自我中心,总是死死地攥着自己的视角,以自我为中心。
这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本能,他不是缺点,也不需要刻意掩饰啥的,但它对换位思维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障碍,所以,要想办法克服它。
而培养换位思维的关键就是要去除”自我”这种感觉,达到一种”非我”的境界,这样才能很轻松地切换到他人的视角上。
而要达到这种”非我”的状态,可以平常多问问自己如下3个问题,这对从他人角度考虑是有帮助的:
如何处理此事第一,让孩子多问问自己,如果是自己,会怎么处理此事
把孩子变成事情的主角,想象自己处在那个场景中,然后再思考该如何行动。长此以往,那种执着,自我的毛病,就会慢慢弱化,而换位思考能力会慢慢提升。
第二,建立一种抽离感,建立一种局外人感觉
所谓抽离感,将自己从具体的事件中分离出来,以局外人的角度去重新看待此事。
比如,孩子正在做作业,做的过程,尝试的主角是自己;也可以突然暂停想象有一个人在写作业,而孩子作为局外人既可以想象自己在写祖业,可以作为旁观者,想象在看着自己写作业。这就是一种抽离锻炼,这样做的目的,可以让孩子形成全新的视角,未来容易对事情进行换位思考。
多观察他人喜好第三,多观察他人喜好
我们不擅长换位思考,主要是我们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不习惯进入他人的生活,而要学会从他人角度考虑,就要在平常多观察并猜测事件中的人物,他的基本想法是什么,他可能喜欢什么等等。
看起来很抽象,其实很容易理解。比如,你带孩子到商场去购物,售货员会根据孩子的表情的变化,姿势的不同,及家长与孩子的对话,来推断孩子喜欢什么,并及时给孩子做好相应的推荐。
03该如何有效提升孩子的换位思维
培养孩子的换位思维能力,需要家长的配合与积极的引导。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有过类似经历的孩子,可以让其再次调出那段经历
一般来说,每个人都会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经历,所以,如果你曾经有过某种经历或体验并积累了一定的认知,但是这些认知不能自然而然流露时,你可以让自己有意识的刻意去调用。
比如,当你为了孩子能考上一个好的初中,你可能经历过那种紧张而茫然的时刻,总觉得自己不行,是否能够战胜自我,克服紧张,消除错误,你对自己都持怀疑态度。
可是多年后,当你事业有成,家庭美满时,早已经忘了当年的各种紧张、焦虑及困惑,所以,如果你的孩子现在也处于这样的阶段,你可能无法换位到他现有的情绪或思维当中去,因为你想不到的是,孩子要的可能不是宽松而安逸的的环境,而是严格而耐心的指导和鼓励。
因此,通过有意识地回忆当年这个阶段当年的经历,才有可能会融入孩子的心理,明白他们怎么想的,为接下来,孩子心理上的疏导和安抚做好准备工作。
可以让孩子尝试体验一下2)若没有经历过事情,可以暂时尝试体验一下
《我在底层生活》的作者,美国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曾做过一项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事情,她为了了解底层民众的生活,隐瞒了自己的身份,断绝了与朋友间的联系,带着部分现金,开始深入底层的人群,体验底层的生活。
通过这样的体验,他把底层人民的生活面纱彻底解开,而自己也充分理解了穷人的思维方式了,最终写成了书,连续12年成为亚马逊畅销书,甚至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畅销海外。
你可能会问,为何要混入底层,难道直接写不出来吗?写过文章的都知道,没有一定的经验或体验,是很难有换位思维的。作者是个高学历的富人,没有经历,是不可能站在穷人的角度去理解的,因为从本质上来说,穷人和富人的认知思维有很大的差距。
她以前一直认为越穷的人就越应该努力工作,想办法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以改变自己现有的这种状况,这正如之前比较火的一部香港纪录片《穷富翁大作战》,让富人在几天内,体验住贫民窟、街头露宿、打工度日,一无所有的各种生活,在他们原有的认知上,也和芭芭拉的感觉是一样的,那就是穷人应该想办法去改变自己的现状。
可是,几天下来后,他们发现,穷人是越工作越穷。
为啥呢?
他们中的很多人,一天的工资很少,每天工作强度大,饭都吃不饱,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考虑,如何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有些人甚至一天内会干几种活来补贴家用。
所以,临时的体验,虽然没有长期浸染的效果好,但至少能为你换位思维,开启了一道门。
辅助孩子思考3)若孩子没有类似的经历,就找有相应经历的人来辅助他思考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少父母遇到的问题就是,有时真的不知道是怎么想的,或在想些什么。比如,现在很多孩子厌学,不愿做作业,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如果父母尝试用当年自己的经历去解释,这未必管用,毕竟年代不用,孩子所处的环境也有很大的差异,如果继续沿用老一套的方案,没有太多借鉴的意义,而自己也不可能回到孩童时代去体验一下孩子的生活,那么这时该怎么办呢?
你与其总是在揣测孩子内心的想法,不如去问问与孩子同龄的同学、朋友或玩伴,问问他们的想法,了解新一代孩子内心的想法到底是什么,这样才会找到方法对症下药,以孩子能接受,不排斥的方式来帮助他。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可以引导他用之前的经历来考虑;或即使之前没有类似经历,也可以采用临时体验的方式;甚至可以找到与孩子有类似经历的人来了解孩子内心真实想法,以便找到相应的方法来解决。
因为,如果你不懂别人怎么想的,你的努力也许会白费,你无法与他人建立共同认知,而没有这种认知,你将无法切入视角与他人融合,那所谓的换位思维,也就是一纸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