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读:
相信不少青年人都看过《爱情公寓》,剧中的女生或男生们会一起合租在一栋公寓里,一起生活,一起娱乐,热闹开心的生活是不是很多年轻人向往的生活?然而今天,这样的自愿结伴,同吃同住,一起住别墅,一起种菜种花,一起做饭吃饭,一起跳舞旅游的令年轻人所向往的生活,正在成为两岸三地当代养老方式的新探索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年末我国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2.53亿人,预计到年老年人口将达到4.87亿,超过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养老问题将是未来我国需要重视和面对的主要问题。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现代老龄化和少子化的影响,传统的中国式家庭养老方式正在面临困境。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生活节奏变化快,子女工作普遍繁忙,造成子女与老人的交流减少,老人孤独感加重。
为了不拖累儿女,解决空巢孤独的问题,有一些老人决定寻找新的生活方式,约上亲朋好友、自愿结伴,抱团养老。过上另一种前卫新潮的退休生活。
这群来自两岸三地,背景各异的退休老人,通过他们的体验,来让我们感受抱团养老生活方式的酸甜苦辣。
二、抱团式养老的起源
“抱团养老”模式最早兴起于西方国家,根据西方国家的规定,60岁后以上的老人就可以进疗养院养老,但很多老人十分厌倦疗养院里的单调生活,于是,便有一些老人因志趣相投而自愿组合在一起,过起了同居的老年生活。而这种同居式的生活乃是现今西方老人十分追捧的一种养老模式——搭伴养老。
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美国德州四对夫妇“抱团养老”的故事。几乎成为了“抱团养老”模式的经典案例。
爱人在身边,朋友在隔壁。等老了,就搬到一个地方住在一起。一起喝茶,种树,散步,旅行。
来自美国的这四对夫妻,是认识超过20年以上的好朋友。孩子们长大后,他们就买了一块地,建了四座小房子,住在了一起。
每座小屋花费4万美元。一开始他们想着建一所大房子,然后四家人住在一起。考虑到个人空间的重要性,他们最后决定把这个地方打造成彼此相连的四个独立房子。
每个建筑相当低碳环保,有雨水收集器,还有太阳能板供电。
房屋的内部做了精心设计,体现了一片温馨自然的气息,营造了回归自然的生活味道。
如今,这种让我们同居吧的抱团式养老已经成了西方老人最热衷的行为。老人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关心,即使老人身体出现状况也能及时被发现并得到救护。所以西方老人的平均寿命变得越来越长,大概与此也有一定关系。
三、中国的抱团养老模式的尝试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就已经有了抱团养老模式的大胆尝试。
前不久,北京青年报的《50多位老人抱团养老15年:众筹买房自给自足,如今曲终人散》就对中国最早的抱团养老模式做了详细的报道。
年,时年72岁的退休医生浦逸敏阿婆和一群老伙伴们“众筹”5万元,买下上海嘉定外冈镇格隆村号一栋闲置两层老屋,大家抱团取暖、互助养老,成立了一家“慈舟养老院”。
为了把这栋楼改造成适合多人居住的地方,浦逸敏和朋友们又筹集了好几万元钱进行了装修,买床、冰箱等,还改造了厕所。
到年,装修一新的号楼陆陆续续有老人入住,这个没有院长的“养老院”正式运行了,开始了一段“互助养老”的日子。
慈舟养老院虽不是真正的“养老院”,但名声却很响,外冈镇上、嘉定城里不少老人听说后,都表示要入住。“住在号楼,有3个条件:一,生活要能自理;二,不沾荤腥,我们都是吃素的;三,每月交元,水电费、搭伙费都在里面了。”浦逸敏称,最高峰的时候,曾有20多个老人一起住在号楼内。
这是一个没有院长的“养老院”。不只没有院长,护工、医生、清洁工等,全都没有。所有的事,都靠住在里面的老人们你帮我、我帮你。
谁来烧饭?靠的是大家轮流“值班”,今天你烧,明天我烧。
米、面、菜、油从哪里来?浦逸敏说,有的靠老人们去镇上买,有的靠前来看望老人的子女送,有的靠当地村民免费赠送。
住在里面的老人生病了怎么办?如果得的是重病,大家就会通医院去;如果是慢性疾病,大家就一起照顾,有的帮忙喂药,有的帮忙洗衣服。
老人住进去后,每天和老伙伴们在一起聊聊天、做做点心,日子过得很开心。
这样一个慈善公益味道浓厚的养老组织,也得到了很多捐赠。刚开始没有煤气、没有液化气,灶台烧饭烧菜,葛隆村村民们将造房子锯下来的多余的木头,会给他们送来;乡下割稻子了,村民们也会把水稻秸秆送过来当柴火烧。靠着热心人们的帮助,住在号楼里的老人们有了健身器材,有报纸可以看,还有电视机、录像机,居住条件不逊色于其他养老院。
然而,随着人数的增多,许多问题显现了出来。
有的老人家里经济比较好,对于家用电器、空调的使用,比较随便,觉得舒适就行,没有必要为了省电而让自己委屈。
而有的老人家里经济情况一般,电灯必须是最低瓦数,空调不太热就不开,处处非常节省。
生活方式的分歧,导致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产生了不同的意见和想法,于是积累了很多问题和矛盾,最后有些人纷纷搬出了这里。
同时,随着生活水平和养老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许多老人逐渐开始选择请护工居家养老或是进入正规养老院,入住号楼的老人逐年减少。
另外,“慈舟养老院”的几位筹建人年龄增大,照看其他老人已力不从心。伴随着创办人浦逸敏年也住进了嘉定双善养老院。住的人越来越少,伙食费、水电费入不敷出,“慈舟养老院”终于完成了历史使命,选择了关门。
最后,93岁的浦逸敏和她的老伙伴们做了最后的决定,将这栋当年众筹买下的位于嘉定区外冈镇葛隆村号,三上三下一共六间房,总共多平方米的楼捐给了村里。
上海老人众筹买楼抱团养老的“慈舟养老院”,15年后划上了句号,作为中国式抱团养老模式先驱,无疑给了两岸三地后来的老人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价值和经验教训。
四、“我们12个人计划住一起,死了也要葬在一起”
李伟文,58岁,台北
李伟文50岁的时候,和朋友组织了一个“夏瓣生俱乐部”,谐音“下半生”。
这个俱乐部成员都是50岁左右,基本上大家都是朋友传朋友,邀约进来。
俱乐部会有户外的郊游、爬山,两三个月有一次两三天的远足。经常以徒步的方式游台湾。
五年前,走到台南的时候,发现这里小吃很多,很多巷弄适合逛,有自然风景也有文化气息。
正好这时候当地人讲了一句话,很打动李伟文他们。他说台南一年有三百天的好天气,也没有台风。一个朋友大胆提议说,这里条件这么好,不如在这里买一块地,建一个房子,等退休之后一起住吧。没想到居然得到了很多人的响应。
很快,当地的朋友就帮李伟文他们物色到一块地。价格很合适,只考虑了一两个星期,大家十来个家庭,每户人大概各投了一百多不到两百万新台币,买了地,做好了房子的设计。
台湾有很多条件很好的养老院,又有很好的陪护,但是想想等自己60来岁的时候,体力和精力都还行,住在养老院,一出门就有几百几千个推着轮椅的人,太可怕了。
自己盖房子的话,可以挑选自己的邻居。一起住的都是好朋友,生活和成长过程很接近,大家聊天的时候讲个笑话,别人可能听不懂,自己这群人却能听得懂。
再老一点,可能精力就会比较差,就没办法跑很远去聚会之后再回家。如果大家彼此住得近,可以聊天,一起去附近散步,还可以有很多休闲的生活。
不夸张地说,大伙甚至计划死后要葬在一块!这个好处真的非常多。比较功利地看,其实也是把人脉资源留给自己的后代。现在很多家庭,孩子都不认识父母亲的好朋友。李伟文觉得很可惜。这群朋友的小孩,都是一起成长、一起学习过来的。
等这群人百年归老以后,一起葬在一个地方。这些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都会去那边祭拜,那他们一代又一代都会这样,彼此认识。所以等于无形中,帮这些孩子找到一个没有血缘关系、但却是有共同经验、共同价值的人脉。
五、“共居养老之后,我重启了人生”
廖Sir,67岁,香港
廖Sir年正式退休。第一任妻子很早就去世了,第二任妻子在退休前离了婚,和前妻生的子女也都不在身边,等于退休时是孤身一人。
6年前,通过朋友介绍入住位于将军澳,由香港慈善机构牵头办的老人宿舍。这个老人宿舍专门组织年龄在60岁以上、但又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一起居住。
这种宿舍全香港目前一共有3处,入住老人人。廖Sir住的这处,一共有个老人,最年轻的60岁,年纪最大的98岁,只要有自理能力的,就可以住下去。
廖Sir居住的老人宿舍,舍友需要自己煮食
这个老人宿舍和养老院最大的区别。这里没有专人照顾你的起居饮食,大家都是自助或者互助,更像是专属老年人的合租公寓,除了租金外,伙食、水电费等等全部都是和室友分摊的。
廖Sir每个月的房租是港币元,和另外两个老人合租一个尺(30平米)的单位,厨房、洗手间都是和室友公用。
周末的时候,就在宿舍里,和舍友一起活动,扔飞镖、唱卡拉OK等等。宿舍里有酒吧,大伙可以喝酒谈天。廖Sir喜欢跳舞,老人宿舍时不时地会邀请外面的专业舞蹈老师来这里教舞蹈,大家一起玩,都有表演的机会。
因为香港政府实行“居家安老”政策,提倡老人留在家里让家人照顾,只有不能自理的老人,才有资格申请到老人院。所以其实我们这种没有家,又能够自理生活的中老年人,就成了夹心阶层,来到这里与其他老人共居,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去年,其实廖Sir已经申请到了政府分配的住房,租金比这里更低,只需要0港币左右,而且位于高层,环境更好,有更大的私人空间。很多人非常羡慕他,说终于不需要和别人合用一个卧室了。
可是廖Sir最终还是放弃搬家,继续留在宿舍里和其他人一起住。舍友们都觉得很傻,但廖Sir觉得选择是正确的。在老人宿舍,廖Sir感觉子自己的人生像重启了一样。感觉到大家信任和欣赏,收获到很大的成就感,肯定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廖Sir在老人宿舍中寻找到了生活的乐趣,以及新的人生价值。
六、“一起住别墅,一起种菜做饭跳舞,我们就像一家人一样”
耿姐,72岁,北京
退休刚好满20年。从3月份开始,耿姐老两口和其他六对夫妻,一共14位好友在北京郊区合租了别墅一起生活。
这几对夫妻都是要好的朋友,50多年前就认识了。都是“老三届”知青,都是一个地方的人,一起下乡,一起返城。大家彼此了解,彼此都知根知底,需求也都类似。
退休之前,大家都是各忙各的。退休以后,一开始是照顾父母。后来父母都走了,儿女就接上,帮他们带小孩。现在孙子一辈也上学了,才终于开始有点自己的时间。
这些一起去过北大荒的老战友。之前经常在城里头聚会,今天你做东,明天我做东,凑在一块儿,谈天说地。但是大家彼此都住得很远,东城、西城、海淀,哪都有。那个时候,就觉得要是有个我们自己的聚会根据地就好了。
对于自己的老年生活,之前也考虑过养老院。转了一圈,耿姐发现自己不喜欢养老院这种形式。住养老院的几乎都是不能动的,而自己生活还可以自理,不需要全程陪护。还是希望可以和熟悉的人一起住,有人管饭,自己想吃什么也可以自己做,想吃菜就种点菜,想出去玩就可以出去玩。
和“荒友”们聊,大家也都和耿姐想的一样。大家都觉得也甭给孩子找麻烦,他们都在上班,工作压力也挺大,还有自己的家庭、事业,不可能全心全意地孝顺你。所以倒不如找个地,盖个房,几家凑在一块,互助生活。
后来才知道,原来这就叫做“抱团养老”。
耿姐觉得“抱团养老”这个词简直就是天生为他们发明的。他们这帮人,年轻的时候过的就是集体生活,到老了,又可以继续过集体生活。
一个”荒友“在北京郊区找到了这个别墅,大伙过来考察了一下,看了之后觉得挺不错。价格也不贵,一个人平均元,而耿姐退休金一个月五六千元,基本上没什么负担。离城区也近,万一家里有点什么事儿,还可以马上回来。很快14个人就把别墅整租下来,搬进去住,就像一家人一样。。
大伙搬进来后,把院子又重新整理了一遍。种了一些花花草草,整个院子瞬间变得生机盎然。
一起种菜、一起买菜,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北大荒的时期。
一起做饭、一起剥菜,一起唠唠家常,聊聊子女近况。
一起唱歌、一起跳舞,时不时还会排练一些新的舞式,感觉又回到了年轻的时候
一起养鸡、养鸭,过着田园农家乐的生活,看着鸡鸭一天天长大,满满的成就感。
在平时生活中,哪家遇到什么困难了,其他的“荒友”们也会很热情地帮忙。在这里,没有谁去特意区分”你家“还是”我家“,因为这里只有一个14人共同的家。
平时打打牌,聊聊天,喝点小酒吃点饭,晚上唱一把卡拉OK。如果天气不错,大家就开着车到周边城市逛,吃吃当地的美食。
大伙心里都特别清楚,这一届的儿女是靠不住的。不是说他们不孝,是因为荒友们在伺候老人时经历太多了。比如说谁父亲生病了,这礼拜轮着你值班,下礼拜就会是你弟弟值班,然后再下礼拜是你姐姐值班。以前子女多,四五个孩子,可以轮得过来,照顾老人养老送终,但是现在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两个孩子得管两边四个老人,太累了,也不现实!
所以住进来之后,大家很自觉地互相签了一份免责书。老年人都有点什么疾病,比如心血管病之类的,在一起住的过程中万一发生点儿什么状况,都是自己负责。这是让家属放心,也别给同住的人带来负担。
养老,就是要开开心心的,能够找到与自己情投意合的,生活中少了许多的摩擦,这样的相处才最重要。
七、抱团养老是否能成为未来的趋势
一个社会60岁以上人口超过10%,65岁以上人口超过7%,即可被认为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正在经历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人口老龄化过程。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2.53亿,占总人口的17.9%。其中65岁周及以上的人口超1.5亿,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10.8%。
靠子女养老,到底是不是一个可靠的出路?过去几十年来,中国核心家庭的规模急剧缩小,大家庭几乎完全消失,马上要退休的这一代老人,大部分人都只有一个子女。而大部分独生子女养老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有心无力。
年,中国社科院的一项调查发现,60岁以上、城市独生子女的父母中,有40%的人决定将来养老“靠自己”。
很多人即使想住养老院,但是养老院的床位缺口十分巨大。
民政部数据显示,截止年底,全国养老服务机构的床位仅有.4万张,每0名老人才拥有床位30.9张。有一些居住在一线城市的老人,为了进入公立养老机构,轮候时间长达2-3年。有人开玩笑说,这届年轻人存钱,是为了将来的“养老院自由”。
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人另辟蹊径,开始尝试自助式的抱团养老,以便在老了以后能够继续保持自己的生活质量。
抱团养老就是志同道合的老朋友,不依靠子女,离开传统家庭,搬到同一个地方搭伴居住,一起喝茶、吃饭、种花、旅行。共同承担生活成本的同时,也慰藉了精神上的空虚。
结合之前的经历和教训,抱团养老除了观念上要改变,现实中也要做好一些准备:
1、要有一定的经济能力:
抱团养老比家庭养老的花费更大。首先它需要额外的房租,其次,如果参与者对生活质量有较高要求的话,饮食、娱乐、旅游、卫生等需要有额外的费用。抱团养老的本质就是“搭伙过日子”,“退休金以下的你想都别想,只能是做梦而已”。
另外,共居的老人最好在经济条件上处在同一水平,并且消费理念最好相似或接近。比如说现在家庭环境较好的老人,都经常组团旅行,然而生活拮据或者消费观念不一样的长者,他们只能留在家里,心里就会有落差,长久下来,他们之间就会有隔阂,也容易产生矛盾。
2、要有一个基本健康的身体:
一般共居的老人都要有生活自理能力。大家聚在一起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为了获得更好照顾。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很重要,毕竟周围都是老人,力不从心,也无法做到长期的帮助,所以如果身体健康不理想,肯定会影响抱团养老的质量,这种情况,最好是转到有专人服务的家庭养老或专业养老机构。因此如果是长期病患者或者自理能力不强的老人,就不适合这种养老方式了。
3、兴趣爱好尽量相近,性格要开朗、合群:
抱团养老过的是一种集体生活,需要更多地与身边的人交流和合作,完成生活中的大小事务,参与者的性格决定了他是否能在抱团养老中获得舒适和快乐。性格孤僻内向的老人,就很难融入集体中,无疑会给他们带来烦恼。
与此同时,抱团养老在现实中也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弊端:
1、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抱团养老目前基本上都是自发组织,因此相关法规保障相对缺乏。有一些“抱团”的老人们会签订免责书,但万一真正发生问题的时候,相关的责任归属,也有可能说不清。尤其涉及到老人安全、众筹,资金等项目的处理和善后都有待政策法规的进一步完善。
2、医疗配套不健全:
目前选择抱团养老的长者,他们多数聚居于郊外地区,医疗设施远不如中心城镇完善方便。随着岁数增长,患病机会就会增加,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得不到及时的照料和护理,健康甚至生命将面临风险。当年慈舟养老院后来维持不下去,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医疗配套设施跟不上。
3、相处好,同住难:
老人们岁数都比较大,有自己固定的生活习惯。再好的朋友关系,住在一起以后,可能也不如想象中的美好。最近,杭州的一对老夫妻在自家的别墅邀请6对陌生夫妻共同生活,实现抱团养老。这被认为是全国首例的抱团养老成功案例。但一年后,根据媒体报道,他们当中已经有3-4对夫妇离开了该团体,回家过上以前的生活。
总之,抱团养老的方式,对于能生活自理,健康生活的老人,既不拖累儿女,又能缓解孤独压力方面,未尝不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希望为老人的养老之路寻找出更好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