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极拳派刀剑杆枪三大器械之秘

《纪效新书》中的对杆

武式太极拳派刀剑杆(枪)三大器械之秘

李新方

中国传统武术,历来有“十八般兵器”之说,且十八般之外,还有许多人们意想不到的奇门兵器,而武式太极拳派独重刀剑杆(枪)三种器械,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无论拳术还是任何器械,都离不开太极这个绝对真理,器械的分类也是一阴一阳,器械种类再多,也无非是长短、锐钝、软硬、单双、持射而已。

但其中只有长短问题是最重要的,是器械分类的总纲,因为实战中最重要的问题是距离,任何器械都是手臂的延伸,也就是把胳膊接长了,故有“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之说,《纪效新书》中也只讲了兵器的长短问题,并有《长兵短用说篇》、《短兵长用说篇》专门论述。

戚继光《纪效新书》

枪与棍同为长器械,但棍以击打为主,大劈大扫,又少不了舞花动作,棍的长度要受到持棍者身高的限制,后把又要留出三四寸,以便换手,故棍的长兵之长是很有限的。

棍中也有部分枪法,“少林三分棍法,七分枪法,兼枪带棒,此少林为棍中白眉也”(程宗猷《耕馀剩技·少林棍法阐宗·问答篇》),少林棍较齐眉棍为长,有“七尺棍八尺枪”之说,但仍然不能与大枪之长相比。

而大枪没有任何舞花动作,枪法只有戳革(刺和防)二法及其变化,故不受持枪者身高的限制,现在枪杆的长度一般在三米二以上,用多长的枪只看持枪者功力如何,最长的枪杆有用四米五的。

特别是,持枪与持棍的方法不同,枪根要握在后手的掌心,前手要松握成管状,枪出滿时后手要挨着前手,即使三米二长的枪杆之长,也是其他任何长兵器无法相比的,故曰枪者强也,还有当枪出满时前手松开,后手单手握枪刺出之法,名曰孤雁出群。

狼筅

长短的问题,也包括大小和轻重在内,一般地说,长兵器也是较大和较重的,但也不完全如此。枪与戟、狼筅、钩连枪、春秋刀等都属于长兵器,但大多较枪为大且重,大的优势是攻防的面积大,但进攻的死角也加大,而杀伤力明显减弱,也限制了许多技巧的发挥,故又有“一寸大一寸怕,一寸小一寸巧”之说。

所谓“一寸大一寸怕,一寸小一寸巧”,是说凡身高力大之人多使用大的、重的兵器,很明显在总体上处于强势,还有锤,就是以大而重著称,棍在战场上多用铁棍或铜棍,虽不算大但确实很重,武林中有句话,叫做“锤棍之将不可轻敌”,但为什么又怕呢?

两头害怕,当然首先是小的、轻的害怕,“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孙子兵法·谋攻》),弱势的一方如果硬拼,当然是必败无疑。但如果弱势的一方发挥好巧的优势,巧妙地攻入对方的进攻死角,也是有可能以弱胜强的,手持大器械者当然也自知其缺陷,心中也不能不怕。

《孙子兵法》

再讲“一寸短一寸险”,险不定就是坏事,实战本身就是危险的事情,越是高手越是在险中取胜,“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彍弩,节如发机”(《孙子兵法·兵势》。枪的长也可以视为一种大,故名大枪,但对敌之正面又是最小的,在充分发挥长的优势的同时,把“一寸短一寸险”和“一寸小一寸巧”也发挥最大极限,枪术的行著(攻防的变化)达五百馀法。

刀和剑则是最有代表性的两种短器械,剑的长度一般为左手握剑格,剑尖到耳尖处,因为这个长度最适合在近距离实战中,充分发挥各种技巧,刀和其他短器械也差不多,有的因流派不同略长一些。刀者到也,刀的技击特别是快速勇猛,技法也比较容易掌握,其他短器械如短棍、拐、拦门叟、七星竿等,与刀的用法大同小异。

只有剑法与刀法的差别最大,剑者险也,剑法把“一寸短一寸险”发展到最大极限,同大枪一样不允许用任何花法,故又曰剑者简也,剑法是最简单而又难度最大的。还有一些更短的器械,如匕首,亦称短剑,还有尖刀、峨眉刺、鬼爪、判官笔、闭穴镢、手撑子等,虽然有的超短器械也有专门的套路,但除了尖和刃不能挨着自己身体外,与拳术并没有多少差别,并不需要专门习练。

兼练长短两种不同器械,目的在于掌握长兵短用和短兵长用的关键技术,所谓“短遇长不用忙,长遇短不能缓”。刀剑等短兵器遇到大枪等长兵器,要先取守势,以待敌枪已老来不及回抽,顺势攻入敌之近前,以发挥短兵之长。而使大枪一类长兵器,最好是先行有效地刺中敌之要害,出枪不可失之老,亦不可失之嫩,以防敌乘隙攻入近前,如敌攻入近前要用缩枪之法,用大枪功同短剑,名曰手挥琵琶。

除了长短,较为重要的问题就是锐钝了。钝器的优势在于借助冲击距离的惯性和重力加速度而产生击打作用,而当距离太近或挨着对方身体时,则不具备杀伤力了。锐器则虽然已经挨着对方身体,仍具备极强的杀伤力,但刃部不能与钝器硬磕硬碰,刀和斧等器械则兼备锐器和钝器之长。

锐器有单刃、双刃和多刃之分,刀是一刃一尖,剑是两刃一尖,戟、狼筅、钺、护手钩等器械都是多刃多尖。多刃多尖的器械攻防面积大,容易伤人,也容易误伤自己,同时多刃多尖妨碍了穿透力,杀伤力反倒减弱。故两刃一尖,已达到锐器的最大极限,剑、枪头、箭头都是两刃一尖。

故钝器的杀伤力远不如锐器,而杀伤力最强的锐器只有三种,远距离的大枪、近距离的刀剑,特别是大枪的技法最为全面而精妙。

武式太极杆

大枪不上枪头叫做杆子,是用钝器练锐器的技法,既能真正提高实战功夫,又能有效地避免误伤,故枪术比拳术更早出现沾连粘随的高度技巧,在太极拳中,打手(推手)是无形的枪术,对杆是长胳膊打手。就是单练,要做到力达杆稍也要比力达枪尖难度更大,杆子是各家武术公认最难练的器械。

软硬也是器械的一大分类,软器主要有九节鞭、绳镖、流星锤等,其优势在于可长可短,抡起来可以放长击远,握在手里可以作超短器械使用,特别是绳镖,甩出去功同飞镖、飞刀等射器,手持镖头功同匕首,故又称甩头。

软器械遇到硬器械格挡,可以自动拐弯而击中对方身体,又可缠挂对方器械而使之脱手。并运用腕、肘、肩、颈、踝、膝等部位作为支点,使软器械的运行随意改变方向,抡起来可以罩住整个身体,攻防面积是最大的,不熟悉软器械的人见了大多会害怕。

武式太极九节鞭

但熟悉的人都知道,软器械的杀伤力只在末稍的部分,同样善长软器械的人空手就能夺取软器械,特别是软器械的长与大枪和杆子的长无法相比,当软器械缠到枪杆上,由于杆稍震颤软器械大多会自动脱手,故软器械很少在战场上使用。还有半软半硬的器械,如两节棍、三节棍、四节棍、稍子棍等,只是击打的力量较大,但如果距离太近,就发不出劲来了,杀伤力就更为有限了。

单双的问题主要指短器械,如双刀、双剑、双钩、双钺、双拐等,还有两手各持一件不同的兵器,如刀里加鞭等,由于双器械要求两件器械不使相碰,有一定的难度,故能提高身体动作的协调性和习练兴趣,有引人入胜之效,但也限制了许多技巧的发挥,技击威力反不如单器械更大,以及双手持握的器械,如双手刀、双手剑等,技法也同样比较简单,故有“单刀看手,双刀看走,双手带看扭”之说,真正练功夫的人多以单器械为主。

至于持射,自从北宋时期已经出现管型发射的火器,砲和弓弩等发射类冷兵器逐渐为火器所取代,明清以来的武术器械主要指手持使用的冷兵器,某些发射类冷兵器如暗弩、弹弓、飞刀、飞簧石等仅在民间作为暗器使用。

是以虽有十八般兵器之说,而刀剑枪尽之矣,故有“刀如猛虎,剑如飞凤,枪似游龙”之说,又曰“刀为百兵之帅,剑为百兵之君,枪为百兵之王,杆子为王中之王”。

大枪去掉了枪头和枪缨,如同拳术中的单鞭一势去掉了勾手,周身有什么缺陷无不立见,也只有如此才能去掉一切缺陷,用手臂发出极柔极刚的鞭劲来,大枪也只有在去掉枪头和枪樱之后,才能真正把枪法之精妙练到自己身上。杆子是最具代表性的武术器械,所以过去称公开教拳为“戳杆子立场子”。

《廉让堂太极拳谱》早期油印本李亦畬书武禹襄《身法》

更为重要的是,祖师不仅留下了最为精妙的拳术和刀剑枪三大器械,而且留下了创造器械的方法,武禹襄《器械论》云:“……以上刀法、枪法,务要身法不散,讲究跟劲”,是说任何器械都与拳术一样,都是身法、心法、势法三法一体,所不同的主要是势法,这种因敌变化而产生的势法,拳术曰拳法,刀术曰刀法,剑术曰剑法,枪(杆)术曰枪法……射器曰射法。

在三法中身法是最关键的,古人在几千年来的冷兵器实战中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如《长枪法选·六合原论并注》云:“枪有三大病:身不正是一大病,当剳不剳是二大病,三尖不照是三大病(上照鼻尖,中照枪尖,下照脚尖)”,其实三大病的根本原因都是身法之病,如果做不到立身中正安舒,当然也不可能做到三尖相照,不可能得机得势,当扎不扎也就在所难免。

但立身中正安舒决不是人们想像的那么简单,实际上是最难做到的事情,只有到了祖师才真正彻底解决了,武禹襄《身法》云:“含胸,拔背,裹裆,护肫,提顶,吊裆,松肩,沉肘,腾挪,闪战”,只有这些要求都做到了,才能立身中正安舒,各种器械得心应手,进退转换无不得机得势,拳术是身心合一,器械是在身心合一的基础上做到身械合一。

因此,根据三法一体的原理和方法,后来又创造出许多新的器械,如李亦畬除了精于拳术和刀剑枪外,还精于弹弓,打飞鸟百发百中,传有《弹弓谱》,在武式太极拳传人中还传有棍、两节棍、九节鞭、绳镖、扇、钺、春秋刀等器械。但拳术和刀剑枪永远是最重要的,故有“年刀月棍一辈子枪、一辈子剑”之说,而对于其他器械和其他拳派的拳械只须一般了解,所谓“练一家观百家”,“观千剑而后识器”,此之谓也。

武式太极双两节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