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文史类科普自媒体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说到这个镖局,喜欢武侠的朋友一定不陌生。像什么福威镖局啊,龙门镖局啊,这都是经常出现在小说和影视剧中的势力。在这些文艺作品里,镖局呢通常都是江湖上的二三流势力,会一些武功但往往不是特别厉害。而所谓走镖,也和走江湖一样,加入了太多文艺作品浪漫化的想象。那么,历史上真实的镖局是个什么样子呢?走镖到底又是怎么个走法?今天,咱就来跟大家说道说道。
一、从“标行”到“镖行”,镖局发展简史
镖行,又称“镖局”,是专为保护商旅安全、财产安全并收取一定报酬的行业。镖行起源于明代,最初称为“标行”。“标”是指江南一带生产的标布。到清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跨区域的商业贸易,商人担心长途贩运的商品被暴力抢夺,镖行适应民间保障货物安全的需求而产生。“标行”改称“镖行”,同时还因镖师多用飞镖,“标”“镖”同音,“标”字也逐渐流变为“镖”字。
束河龙门镖局虽然是现在武侠作品里常客,但实际镖行这个行当,在历史上存续的时间并不太长,前后也就是三四百年时间。镖行起源于明代,但比较兴盛要到康熙晚期了,而后在同治、光绪年间达到鼎盛。但到了20世纪20年代以后,镖行就迅速的衰落下去。镖行的衰落,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
第一是票号的出现。票号或票庄的出现,镖行原先所经营的票镖和银镖等业务被严重削弱,镖行经营困难,业务逐渐缩小,直至难以为继。
第二是现代交通工具兴起。镖行原先能够托运大宗货物,很受商号及主顾的青睐。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尤其是铁路等的大规模修建,使得镖行长途贩运大宗货物的功能逐渐消解。
第三个中国传统的冷兵器如刀枪剑戟等无法适应社会潮流的发展,逐渐失去用武之地。镖行本身所具有的安保功能得不到保障,只好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北京著名的会友镖局,有余年历史,就是在年关闭的。
镖局是冷兵器时代的产物镖行兴盛于明清时期,当时全国较有影响的镖局有36家,以华北为最。清代最著名的、业务覆盖最广的、通行全国的十大镖局有:兴隆镖局、会友镖局、成兴镖局、玉永镖局、昌隆镖局、广盛镖局、同兴公镖局、源顺镖局、三合镖局、万通镖局。[1]这些镖局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和中国社会发展史上都占据了一定的地位。
二、镖镖必达?镖局的组织和业务流程
镖行的业务叫做“出镖”或“走镖”。镖行最开始只是负责送信之类的简单业务。到清朝中期后,镖行的主要业务就是为票号押送银镖、票镖。清末的时候,镖行的业务转向保护高官显贵的人身安全、押送粮食及衣物和贵重首饰等,也就是形成了镖行走镖的六大镖系,即信镖、票镖、银镖、人身镖、粮镖、物镖。
旅游景点里的古代走镖雕塑在清朝,地方官上缴的饷银也会请镖行护送。一些镖行也会承担汇款业务。清末的时候,镖局还会替显贵之家看家护院,或者是保护商店、戏院、银行等。镖行的业务组织程序一般比较简单,商人选定镖行的一项服务,先要到镖行签合同,说好押运的东西是什么,规定好这趟走下来,付镖局多少“镖礼”;从什么地方出发,到什么地方交货,路上需要多少天。要是路上丢镖,镖行一般也会照价赔偿,不过也有例外。一般来说,如果丢镖的次数较多,镖行也无法在同行中立足,因而镖行还是很注意维护自己的声誉。
镖行一般由镖行主人(也称“当家人”)、总镖头、镖头和镖师、大掌柜、伙计和杂役等组成。有的镖行是由镖行主人兼任总镖头。镖行主人自身武艺高强,人缘极广,关系复杂,与官府和绿林都有一定的交情,同时家境优渥,经济力量雄厚,如此才能取信于商人和官府,发展业务,是镖局的核心人物。
龙门镖局“当家的”陆三金总镖头是在江湖上有一定的声望,或是武艺惊人,或是隐退的官府捕快。镖头与镖师通常是负责走镖的实际行动者。大掌柜掌管镖行的对外业务联络,要求眼明心细算盘精,看货不走眼,估价不离谱。伙计和杂役就负责镖行的具体杂务或者是在走镖的时候做一些杂事,也是镖行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镖局春秋》作者古彧曾总结出镖行的成功经验,即“官府要有硬后台,绿林要有硬关系,自身要有硬功夫”,这也是各个镖局得以存在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
走镖要有硬功夫镖头与镖师都要求身体强壮,以青壮年男性为主,比较适合长途跋涉走镖。他们本身武艺高强,并携带武器,清末民初的时候还会携带枪支。镖头还要懂得一些江湖行话,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公关技能,每到一处要拜会当地的有影响力的人物。从记载来看也有部分女性镖师,大多以暗器轻巧取胜,不过人数很少。
镖局的“走镖”情况,大致分为陆路镖和水路镖。陆路镖是沿着交通大道,镖师骑马跟随护送,水路镖则是利用民船走江过湖,镖师就得兼通水性,随船保护。[2]陆路走镖有三种方式:一是威武镖,二是仁义镖,三是偷镖。陆路走镖时镖车上插有镖局名号的旗帜,名为“镖旗”。出了城镇,走上官驿大道,就由伙计们大声喝,名为“喊镖”,也叫“喊趟子”,因此走镖也叫“走趟子”。当“走镖”队伍进入省城或较大城市时,便停止喊镖,并且还要拜访当地的镖行或者名师豪强,说几句客套话,防止惹是生非,导致丢镖。
走镖要插镖旗“走镖”的形式,有“明镖”“暗镖”之分。“明镖”就是将大帮客货,由车辆、驴马和役夫等组成一支队伍,插上镖局旗帜(见图8-16),由镖师几人,结队护送。“暗镖”是因为雇主不愿人众货杂,高张声势,而要简装轻骑,快赶速行,以求早日到达的走镖形式。在“暗镖”中有一种特殊形式叫“孝镖”。护送灵柩返回故乡,金银财宝,伪装成孝丧,聘雇镖师扮作丧家亲属伴送。大部分镖局不愿意接受这样形式的走镖。
三、行有行规:镖局走镖的规矩
走镖有风险,带着别人的财物家人,有时候也很敏感。为了应对这些问题,镖行里逐渐制定了一些规矩。
镖行走镖的规矩分为陆路行规和水路行规两种,陆路行规有五种,分别是“三会一不”“三忌”“保镖六戒”“进店三要”“三不离”。
“三会一不”,三会是指会搭炉灶、会修鞋、会理发。一不就是不洗脸。
“三忌”一是忌问客方行囊内为何物,只问一但发生意外时,哪件行李是必保之物。二是忌同雇主“宝眷”接触,以便使雇主放心。三是忌中途“讨赏”,以免被视为是敲诈勒索。
“保镖六戒”分别是指戒住新开张的店、戒住易主之店、戒住娼妇之店、戒武器离身、戒镖物离人、戒忽视疑点。
“进店三要”:一是进店后要首先巡视一番,看看有无不正常的地方,以免被贼“膝上”。二是在店四周巡视一番,看看是否有人“贴着”,即被贼人跟踪包围。三是进伙房巡视一番,看看厨房中是否有什么手脚。如果发现情况,立即采取防范措施,或另找店家,或只吃随身携带的干粮充饥。
走镖有风险“三不离”:其一武器不离身。其二是身不离衣,和衣而卧。其三是车马不离院。住店后,派专人看管车马,不管店外发生什么事,镖师们均不闻不问,防止中“调虎离山”之计。
水路行规比较简单,主要有三条:
一是“昼寝夜醒”。白天发生抢劫杀人的机会比较少,除了值班镖师外,其余人白天休息,夜晚保持清醒,看守镖物。
二是“人不离船”。镖船沿岸经过的城镇多比较繁华,人员密集,河上会有“花船”等经过,镖师不能离船贪看景色,防止中计。
三是“避讳妇人”,让船家和雇主放心。
此外,在清末年间,镖行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叫“镖不喊沧州”。主要是因为河北沧州是当时的武术之乡,高手如云。各地镖局一则为表示对沧州武界的尊重,二则避免有逞强之嫌因而到沧州时不喊镖。
镖不喊沧州注释和参考文献:
[1]参见吴秀峰:《探寻远去的晋商镖局文化》,载《晋中日报》年3月22日第版。
[2]参见李刚、郑中伟:《明清镖局初探》,载《华夏文化》年第4期。
[3]董莉莉、陈树淑:《中国传统交通文化》,山东大学出版社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还君明珠博士)
本文为文史类科普自媒体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的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