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什么?”海因茨·阿诺德正要跳下MeC的主翼,远处一群地勤人员推着一辆小车,车上是一架从未见过的三角形飞机。
“利比希的新玩具,啊,记得Me吧”
“火箭机?我可不想在咱们的基地里看到它们……”
“不一样的,听说这家伙不烧油……昨天试飞的时候巨大一响,我们还以为它炸掉了”
以上对话无疑从未在历史上出现过。但利比希的三角形飞行器确有原型机存在,且预期性能远超同期其它飞机,也被一些研究者引用,作为“德意志科技世界第一”的证据。不过,随着更多资料的出现,即使战争真的持续到甚至年,这些划时代的标杆制造出来,也无法实现彼般炫酷的性能……
验证机
年下半年,德国的无尾飞机专家亚历山大·利比希博士设计了一种极其简单的轻型战斗机,原型机编号为LippischP.13a。这是一种结构粗糙的三角翼飞机,前缘后掠角达60°,有一个巨大的垂直安定面,各操纵面位于后缘。为验证这种气动布局的可行性,利比希计划制造一架全尺寸的滑翔机。
在慕尼黑的普里恩-开姆尼茨工厂制造的滑翔机编号DM-1(达姆斯塔特-慕尼黑),采用钢管和酚醛树脂处理的胶合板材料制成。飞行员位于垂直安定面与机体的连接处。直到战争结束,DM-1也没有完成。
年5月,美军占领普里恩机场后监管完成了DM-1。后方可见多架L-4联络机和一架C-47。
与人员对比可以看出,DM-1的尺寸很小。该机似乎只有升降舵面而非现代无尾飞机的升降副翼(同步/差动,兼起升降舵功能)。
风与火
P.13a则可视作DM-1的有动力型号。由于布置了机头进气道,座舱后移至垂直安定面中部。该机的主动力是一台科罗纳克-洛林(KronachLorin)冲压喷气式发动机,以期最大程度简化制造。众所周知,冲压式发动机需要一定的初速才能启动,因此安装了一台较小的火箭发动机,或采用空中发射方式。最初计划在进气口后方安装一个金属网箱,燃料为球形颗粒煤粉而非不规则碎块。后来,改为一个金属网制成的鼓形容器,可绕立轴以60转/分旋转,,以保证稳定燃烧。其工作原理与现代的冲压喷气发动机相同,燃料鼓可容纳公斤煤粉,理论续航时间45分钟。
洛林式发动机源于法国发明家雷内·洛林(ReneLorin)年认证的专利。年,一架Do17Z安装了桑格尔-洛林式mm冲压发动机进行了70次飞行试验。更大的桑格尔和1式发动机试验在DoE上进行。该类发动机的点火速度为km/h左右。
日本《模型艺术》德国喷气机增刊的P.13a草图。该机同大量末期项目一样,并无确切布置图,细节多为后人自行添加。该机无常规起落架,而是使用类似Me的滑撬降落,但由于主翼距地过低,如不采取一些措施,很可能会导致翼尖和升降舵损坏。
P.13a的操纵线布置,驾驶杆和方向舵踏板与常规飞机相同,左侧手轮似乎为调节喷口推力偏转用。
P.13a的剖视图,可见燃料鼓、冲压发动机燃烧室,以及喷口上方的小型火箭发动机等主要结构部分。图中未示出弹射座椅,但若该机量产,几乎可以确定会配备此装置,否则飞行员根本无法逃生。
巴克姆BaA“大毒蛇”的座舱仪表板,P.13a的仪表无疑也会精简至最基础的几块。
显然,P.13a只停留在最初设计阶段,很多细节设计并未考虑。后人的设想图和模型中,该机在燃烧室外侧的主翼内各安装了一门机炮,而武器的型号则留给爱好者“合理想象”了。对于一架全重不足2.3吨的飞机,承载两门MK机炮的公斤重量实在勉为其难,考虑到可能的安装位置,较短的MK机炮更为合理。
科特布斯航空博物馆展出的利比希P.13a模型,可见设定的机炮位置。该馆内还有Me、ArE和Ta等德国二战计划机的全尺寸模型展示。
日本Mauve公司上世纪90年代出品的1/48比例P.13a模型,具有一些合理想象的细节。Revell一度重新包装这套板件销售,但两款今日都很难寻觅,且价格不菲。图片来源网络。
MeB型曾在主翼上安装SG“战机铁拳”(Jagdfaust)发射器(可以视作是无后坐力的斜射炮),注意左翼上面十字中间一排4个安装孔位。但P.13a的布局也很难适配SG,其它空射火箭也少有安装空间。
年12月,利比希提出了改进的P.13b计划,将原机头进气改为两侧进气,飞行员位于两进气道之间的机头。垂尾改为两片较小的常规尾翼,仍为无尾三角翼布局。该机没有更多资料留存,显然也未进一步发展。
P.13b的树脂模型,除了显著的布局变更外,翼尖下反,末端为辅助滑撬,以避免降落滑行时整个翼面触地。图片来源网络。
梦想与现实
一些资料称P.13a的设计飞行速度达km/h(马赫数M1.55)——战后的第一代喷气战斗机都无法达到。直到年,英国费尔雷公司的“德尔塔2”验证机才以km/h(M1.71)创造了新的平飞速度记录。如要达到相同的推重比,P.13a需要1.7吨的推力。
FaireyDelta2安装了一台罗尔斯-罗伊斯“埃文”(Avon)涡喷发动机,推力4.5吨。该机是第一种从地面起飞达到英里时速的飞机(贝尔X-1A为空中发射)。
然而决定飞行性能的因素很多,德尔塔2采用了喷气时代常见的薄翼型,主翼厚度只有弦长的4%,而P.13a的主翼厚度为19.5%,甚至超过了一众螺旋桨飞机!加上垂直安定面同样厚度很大(要容纳驾驶员),该机的阻力可想而知。据德国航宇中心(DVL)资料,缩比模型进行的风洞实验显示该机在M2.6范围内稳定性惊人的好。但风洞速度并非飞机可达到的实际飞行速度……
NACA对DM-1进行测试时发现该机阻力巨大,因此改为常规三角形垂尾,并加装了一个F-80“流星”的座舱盖。
基于此结果制造的康维尔XF-92(上图)和YF-(下图)原型机均无法在平飞过程中超过音速,根据“面积律”理论对机身截面修型后的F-方达到M1.25。而年时,对跨音速飞行的研究仍属空白,因此德国设计师并不知晓他们将要遇到什么问题。
因此,如果保持流传今日的外形,那么P.13a根本无法实现超音速飞行,讨论“M2.6范围内稳定性”也没有意义。与轴心国战争末期提出的多种“决战兵器”概念一样,利比希的三角翼飞机同样幻想以“新、奇、特”装备扭转战场局势。但历史已经证明,从弗兰德斯平原上的福克E.V到南太平洋上空的A6M零战,一种技术装备即使在一定时段内取得决定性优势,也不会对战争的走向起到决定性影响。但赫尔曼·戈林不这么认为,直至纽伦堡审判时,他还号称可以用6个月以飞翼战机夺回制空权。时至今日,仍常见有人以诸多如果试图改写不随其意的结局,可是除了引发无聊的争论,还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该机真的服役,不完全燃烧的煤粉喷出一股黑烟定会是壮观的景象。图片来源见左下。
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欢迎各位军事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