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又将来到“双十一”,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
贡献自己的力量呢?
其实古往今来,
“购物节”的活动早已有之。
00:40“双十一”来临之际,推荐阅读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当时只道是寻常:传统中的文化特质》,该书由田东江先生所著。
本书是作者“报人读史札记”系列文章的分类编排的第一部分,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关于传统文化。关于古人的各种剁手、“买买买”,读来非常有一种穿越的共鸣。
田东江
古代也有购物节
在没有电商也没有随处可见的超市和“大卖场”的年代里,古人的购物活动都是在“集市”上完成的。集市,就是在某个特定的日子,人们聚集到一个固定场所进行商品交易的市场。一般认为,集市大约起源于殷、周时期。《易·系辞》里说:“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清明上河图》局部
除了集市以外,古代商贩还会利用一年中的重要节日集中开市售卖货物。像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以及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这样的“重日”,几乎都被商人作为赶集的节日,人们把这叫作“节令生意”。
除“市”以外,集、墟、场、街等,其实也都是古代的商品交易场所。习惯上,我们常“集市”并称,但“市”与“集”的概念是不一样的,市是固定在一个地方、经常性开放的;而集则是集中式、周期性开展的。
各种商品的广告招牌
古代购物节的促销方式琳琅满目
每逢“双十一”,商家们有各种优惠促销措施,比起现在五花八门的计算优惠方式,古人的促销方式就更为直接。
早在先秦时期,商界里早就有了广告,当时最流行的广告方式有两种:一为“行商”,就是移动式广告。比如吆喝叫卖、乐器演奏、表演及展示广告等。屈原《天问》中便有“师望在肆”“鼓刀扬声”的说法。二为“坐贾”,就是坐在家中等生意上门。往往是店铺有招牌广告、幌子广告等。《清明上河图》中就曾出现多家挂有店招的酒店、商铺,门口的方柱标牌,晚上还可以在箱内点上蜡烛,大概就是今天灯箱广告的雏形了。
除此之外,还有“赊销”“撒暂”“关扑”“红票”“削价”等各种商品促销方式。
赊销,简单来说就是先货后还,在宋代,商贾贩卖的惯例,多是一年后付货款。
撒暂,先免费进行试吃,满意后购买商品时再给钱的一种兜售方法。
关扑,就是现在的幸运大转盘,顾客需要把飞镖投向旋转着的八卦盘,如果飞镖正好扎中事先约好的图案,就算顾客赢,可以拿走店主押下的物品。而宋朝关扑的精髓在于,只有先将钱或物品押给店主作为赌注,才可以参加。
红票,旧时戏剧或杂技等的演出者赠送给人的免费入场券。后来发展成满足一定数额便会赠送的代金券。
削价,就是打折,薄利多销。秦汉商人早已意识到“贪贾三之,廉贾五之”,贪图厚利的只能赚30%,而薄利多销可以赚50%。
古代也有快递
古代的镖局,便是专门为人们运货的物流机构,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快递。
在此基础上,一队队商旅,满载着丝绸绫缎、唐彩宋瓷、各类纺织品,从西安出发,经甘肃、新疆,进入罗马,带回一批批玻璃、宝石、葡萄、胡桃、茶叶等商品。在吆喝与铜铃声中,一条奢侈品海淘之路——丝绸之路也应运而生。
▲英国贵族用中国瓷器喝茶
元朝的时候,元朝和欧、亚、非三大洲,都保持着友好的联系,海外贸易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当时只道是寻常:传统中的文化特质》
田东江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年10月版)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波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波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波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刘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