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般武艺”是中国武术的一个传统术语,也称“十八般兵器”、“十八般武器”,常见于中国古代的戏曲、小说中,指使用各种武术器械的功夫和技能。十八般武艺的内容和形式十分丰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武艺发展的面貌。人们不断创造、发展中华武术,并且形成风格迥异、千变万化的各门各派的独特技法,概括为人们熟知的“十八般武艺”。
“十八般武艺”作为军事术语出现在兵书上,“十八般武艺”始见于南宋华岳撰《翠微北征录》。该书卷七记“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但没有给出“十八般武艺”的具体内容。明代谢肇《五杂俎》和清代褚人获《坚集》两书中也有“十八般武艺”之说。
在我国古籍记载里认为,刀、枪、弓、箭均为黄帝所造。而“二八般兵器”则是战国军事家孙膑、吴起所创。其实这些冷兵器的出现比黄帝、孙膑、吴起时代还要久远。
至少在中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为了防身和狩猎需要,就开始懂得制造和使用木棒、石刀、石斧等一类原始的兵器原型。而且在我国各地新石器时代的个文化遗址中,还发现了用石料、兽骨和蚌壳磨成的箭镞。
到了商代,我们的祖先开始使用青铜铸造刀、枪、钺等兵器。战国时代,就懂得使用铁来铸造制兵器。到了汉代和魏晋时期,人们已经使用铁来铸造制兵器。
由于我国南方冶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使用铁和钢铸造刀、枪、剑,各种各要的兵器也开始多了起来,南北朝以后,铜制的兵器基本就看不到了,都由铁和钢代替。到了明代,“十八般兵器”基本上已完备定型。
“十八般兵器”究竟指的是哪些兵器,因为年代、地区和流派的不同,对“十八般兵器”的解说也各异。汇总起来。古今有以下十多种不同的说法。
据《五杂俎》和《坚集》两书所载,“十入般兵器”为弓、弩、枪、刀、剑、矛、盾、斧、钺、戟、黄、锏、挝、殳(棍)、叉、耙头、锦绳套索、白打(拳术)。后人称其为“小十八般”。
今天,武术界普便对“十八般兵器的解说则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镗、棍、槊、棒、拐、流星。
最早是汉武帝经过严格的挑选和整理,筛选出18种类型的兵器:矛、镗、刀、戈、槊、鞭、锏、剑、锤、抓、戟、弓、钺、斧、牌。棍、枪、叉。
到了三国时代,著名的兵器鉴别家吕虔,根据兵器的特点,对汉武帝钦定的“十八般兵器”重新排列为九长九短。九长:刀、矛、戟、槊、镗、钺、棍、枪、叉;九短:斧、戈、牌、箭、鞭、剑、锏、锤、抓。
从以上各说看,十八般武艺所列兵器大同小异,形式和内容却十分丰富。
有长器械,短器械。软器械、双器械;有带钩的、带刺的、带尖的、带刀的、有明的、暗的;有攻的、防的;有打的、杀的击的、射的、挡的。可见,十八般武艺所列兵器,是古代大师的兵器(约有四百多种)中,在实战时最常用的一部分。
其实,所谓“十八般”,并非仅仅局限于十八种兵器,而是古代多种武艺的概说。实际上,冷兵器时代产生了许多武器,其数目远远超过了“十八般”。晚清和民国时期,“十八般兵器”成为各个武馆的必须陈设,而成为中国武术和武馆的象征之一。
明代后期万历年间,“十八般武艺”的具体内容有着这样一种表述:“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镐、十四殳、十五叉、十六钯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这便是对于“十八般”最常规的解释。
到了元代,禁武森严是元朝一个特征,统治者们害怕人民起义造反,严令禁止民间习武和私藏、制造兵器,并三令五申多次下令收缴民间武器。如“汉地及江南所收弓箭器为三等,下等毁之,中等赐近居蒙古人,上等储于库”,“凡私藏盔甲全副,或藏弓箭十副以上者就会被处死”,连“民间有藏铁尺,铁骨朵及含刀铁柱杖……一概禁绝”,由此可见当时禁武程度之极。这对民间习武自然起了阻碍作用,然而武术的价值功能具有多样性,这就使得具有健身、娱乐作用的民间武术活动不可能真的禁绝了,暗地里仍会开展,无形中为武术和元杂剧的结合创造了条件。
元杂剧中文戏居多,但也有不少武戏,将“文”和“武”有机的结合,以浓厚的民族文化形式保存和发展了武术。当时比较盛行的有关汉卿的《单刀会》、《单鞭夺槊》,康进之的《李逵负荆》等等,其中都有武打剧情,甚至在杨梓定的杂剧剧本《敬德不服老》中就有“他十八般武艺都学就,六韬书看的来滑熟”的唱词。元杂剧在中国戏剧史里已日趋成熟和完善,而武术融入其中,很自然的就得到了发展,武术的艺术性也得到充分展现,在此历史过程中元杂剧对武术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1.弓,是抛射兵器中最古老的一种弹射武器。它由富有弹性的弓臂和柔韧的弓弦构成,当把拉弦张弓过程中积聚的力量在瞬间释放时,便可将扣在弓弦上的箭或弹丸射向远处的目标。
2.弩,是古代的一种冷兵器,是古代兵车战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步兵有效克制骑兵的一种武器。弩也被称作“窝弓”、“十字弓”。古代用来射箭的一种兵器。它是一种装有臂的弓,主要由弩臂、弩弓、弓弦和弩机等部分组成。
弩3.枪,在古代为刺兵器,杀伤力很大,其长而锋利,使用灵便,取胜之法,精微独到,其他兵器难与匹敌。故称为“百兵之王”。
枪4.刀,为单面长刃的短兵器。同时泛指可用于切、削、割、剁、刺的工具,与匕首合称亦为膳食器。刀的最初形态,与钺非常接近。其形状为短柄,翘首,刀脊无饰,刃部较长。
刀5.剑,剑开双刃身直头尖,横竖可伤人,击刺可透甲。凶险异常,生而为杀。(武经)————剑,两边都开了刃,有着笔直的剑身和尖锐的剑尖。
剑6.矛(máo),兵器名,是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进攻性武器,是战争中常用兵器。
矛7.盾,古人称“干”,与戈同为古代战争用具,故有“干戈相见”等词。后来还称作“牌”、“彭排”等。传说我国最早的盾,远在黄帝时代就有了。
盾8.斧(Axe),又称斧头,是一种武器或者伐木工具。是由一根木棍把手接着一块梯形刀片所构成。
斧9.钺,一种古代的汉族武器,虽具备杀伤力,但是更多的是一些仪卫所用,和使用武器不同。
钺10.戟,是戈和矛的合体,也就是在戈的头部再装矛尖。具有勾啄和刺击双重功能的格斗兵器,杀伤力比戈和矛都要强。戟的出现在我国推动了战国时期的到来。
戟11.鞭,中国古代兵器之一,短兵器械的一种。鞭起源较早,至春秋战国时期已很盛行。鞭有软硬之分。硬鞭多为铜制或铁制,软鞭多为皮革编制而成。常人所称之鞭,多指硬鞭。
鞭12.锏,(铁)鞭类,长而无刃,有四棱,长为四尺(宋制四尺为一米二),锏多双锏合用,属于短兵器,利于马战。锏的分量重,非力大之人不能运用自如,杀伤力十分可观,即使隔着盔甲也能将人活活砸死。
锏13.镐,亦为古兵杖之一,形式奇特,长一丈三尺,柄端安一大拳,拳握一笔,纯以铁制,其重量不亚于斧銊,旧式仪仗中时见之。
镐14.殳,殳的金属首多为青铜制,可分有尖锋的实战用“锐殳”和无尖锋的仪仗用“晋殳”两类。殳主要用于车战,在两军车马交错冲撞时使其分开,故有棱而无刃。
殳15.叉,是中国武术长器械的一种,顶端有二股叉的为“牛角叉”,顶端有三股叉的为“三头叉”,又名“三角叉”。
叉16.耙,耙齿锋利似钉,攻击性强,也兼有兵器的作用。因耙可击,可耙,一度成为军中最利的武器之一。
耙17.套索,不知始于何时,亦并非兵器,临阵时用者绝鲜,盖一寻常之绵绳,两端结作锤形,长约一丈二尺,搆造至为简单,用法亦止九势,为一种暗器,似飞镖袖箭之一类也;若用为架格攻击,则非所宜。
套索18.白打,即徒手搏击。
白打